第133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此时建康城外的桓翌荆州兵营的营帐中,桓翌已经从他手下派去建康城边打探消息的斥候嘴中得知,今日去冲击谢府的那两千多荆州兵全部被杀死在缁衣巷,缁衣巷血流成河。
  不过他手下的斥候没探听到的是,这一次冲击谢府的那个领头的校尉李特已经被萧弘等人抓住,从他身上搜出来了那些所谓的“证据”,另外他还交代了是受了大公子桓朗的指使来谢府闹腾的,而且他手里拿的那些证据也是桓朗交给他的。萧弘等人得了这个口供就往上呈报给皇帝看,这一下对于桓家不利的证据就又多了一条。
  桓翌这会儿得到自己那两千多的荆州子弟兵真得全部被斩杀的确定的消息,真是又气又痛。
  在营帐里砸了不少东西,发了好一通火后,他让人把陈广叫了来,问他可有什么计策帮他度过这一回的难关。
  陈广深深叹息说:“这一次大公子贸然行动,出的昏招将大将军一早的谋划全部被破坏了。这会儿建康城门紧闭,我猜想大将军要是不让这建康城外剩下的四万八千多的荆州子弟兵退回荆州去,皇帝是绝对不会同意让您再进京城的。所以,您只能上奏章自陈己错,说自己没有好好管束手下,再推几个人出去顶罪,然后对皇帝说这就要过年了,这些荆州子弟兵思念家乡和妻儿,他们要回去与家人团聚,所以,您让他们这就回荆州去……”
  不等陈广的话说完,桓翌大手一挥,大声反对:“不行!我这些兵马好不容易带到建康来,若是就这么退了,我还能在这建康城里有立足之地吗?他们还当我是大将军吗?”
  陈广委婉道:“大将军,这些建康城里的君臣当不当你是大将军无所谓,只要能保全实力,再接出来建康城内您的妻儿还有族人,一回荆州,天下人都还拿您当大将军。况且,要是不让这建康城外的兵马回荆州,皇帝也不开城门,这些兵士吃的兵粮又能坚持多久?而且您不退一步,难不成就这么僵持下去吗?越往后拖越对您不利。”
  “可我好不甘心,就这么让我带来的兵马回荆州去,这不是又回到了以前吗?还自取其辱。”桓翌愤然道。
  陈广想说,还不是你那宝贝儿子给你弄砸了,你能怪谁。当初绸缪好的事情,本来进行得很顺利,建康城里已经有大半的士族投靠了桓家,剩下的也就是谢家,王家,庾家这三家主要的对手帮助皇帝。
  顶多熬一熬,过了年,就上奏章北伐。
  按照大将军的手下的荆州兵的战力,随便就能打下秦国几座城池。到时候,直接向朝廷要求加赐九锡。
  本身桓翌已经是临贺郡公,大将军兼录尚书事,要是北伐获胜,这样的战功唯有加赐九锡才算是封赏,皇帝不给也不行。而按照历史惯例,凡是加赐九锡的权臣,底下的臣子们就会不断上表要求皇帝禅让。到时候大将军可以顺理成章,兵不血刃地实行禅代。
  一些都算好了,但偏偏桓朗着急,弄出这样一个破烂的局面。这会儿只有弥补了,没法子再按照原先的计划行事。
  “大将军,退一步不是为了再往前吗?建康城里那个录尚书事不做也罢,愿意让这城外的荆州兵马回荆州换得皇帝让步,到时候接了桓家的人一起去荆州,那不就是天高皇帝远么,彻底没了后顾之忧。回去后,大将军立即北伐,挽回这一次失误丢掉的声望,又能转移百姓们对荆州兵冲击谢府被斩杀的注意。等大将军北伐胜利后再率兵来建康,那就是该皇帝给大将军加九锡,并禅让的时候了。”
  桓翌听完沉默半响,觉得如今除了陈广说的以退为近的补救之计可实行外,其余也没什么好计策可以挽回局面了。
  良久,他长叹一口气道:“陈七郎,你就替我去拟奏章吧……我明日就将奏章呈给皇帝……”
  “是,大将军。”陈广躬身道。
  次日,皇帝果然收到了丹阳尹殷浩呈上的桓翌的奏章,殷浩说这是城下的桓翌军营中的军校用箭射上来的,说是大将军写的奏章,让呈给皇帝看。
  皇帝展开一看,不由得唇角上翘。果然奏章上桓翌写的内容和昨晚他的三位能臣商议出来的话差不多。信上说都是他军营中的几个冲动的军校被人蒙骗,所以带头闹事,他为此事的发生深感内疚。他还说,为了让皇帝和众位臣子不再为这种事情的发生而担心,所以他愿意让那些荆州兵都回荆州去,他仅仅留下两千人的卫队就行。
  只是昨日皇帝收到了萧弘等人写的那叛乱兵士带头的校尉供出的,这一次的乱兵冲击谢府是桓翌的大公子桓朗指使的,而在奏章中桓翌却说是另外有人指使,还附上了几个同谋的名字。
  他想了想,决定不采纳萧弘等人报上的那份名叫李特的校尉口供,因为在桓翌的奏章上也有这个人的名字,那就把他和另外几个人一起给杀了算了。
  毕竟他明白,就算他采纳了萧弘等人报上的那份口供,桓翌也可以不认,又何必为此另外弄出些事情来。如今,桓翌既然愿意认错,也愿意让建康城外的那几万精兵回荆州去,总算是让建康城以及城内的皇族和士族们少了一份儿威胁。大家各退一步,暂时维持一团和气的局面,以后再慢慢集聚实力,谋求对付他的良策吧。
  随即,皇帝批复了奏章,让城外的那几万的桓翌的精兵三日后就回荆州去,他会让人为他们准备一些粮食和干粮路上吃。等他们走出三百里地去,他会令丹阳尹打开城门,让百姓们恢复正常的生活。当然,那时候,大将军桓翌也可以进城回府了。
  皇帝的批复很快就到了桓翌手中。这也是他意料中的事情。
  于是他也开始做出安排,让桓溪和陈广带着四万六千多兵士三日后回荆州,他打算回去把建康城桓府里的家人接上,过不了半个月就也返回荆州。至于桓朗和桓密,他则是带在身边,他生怕他们两个凑一起,再给自己惹下祸事。
  三日后,果然由桓溪和陈广带领的四万六千多荆州子弟兵离开建康,返回荆州。皇帝也如约让人送来了两千石粮食以及一些干粮。这些粮食也够这几万人吃上十来天,剩下的粮食就要靠他们自己去筹备了。
  又过了三日,这四万六千多的桓家精兵离开建康城足有三百多里地时,皇帝命令打开城门放桓翌等人进建康城。
  桓翌回府后,闷闷不乐,乃至于病倒了。在生病之时,他就借口自己的身体不好,向皇帝请辞录尚书事。皇帝推让了一番,倒也准了。收回了录尚书事,皇帝却是没有给谢庄,庾哲,王涛,以及武陵睿王曹焕这四人里的任何一人。
  在皇帝心目中,觉得给出录尚书事的时候,除了桓翌那种以军力相逼,他不得已给出去,剩下的就必须是他绝对信任,或者绝对要拔除的人。录尚书事这样的职位极端容易遭到嫉恨,如果在这个职位上的人没有实力,又或者没有皇帝的绝对信任和支持,最后就会遭到暗算,落得个失败,甚至丢掉性命的下场。
  得知桓翌病倒,并向皇帝请辞录尚书事,而皇帝又同意了之后,谢府由姜氏出面,召集各房的人举办了一次类似于庆祝意味的酒宴。这一回以李特为首的桓翌手下的兵士冲击谢府,可是把府中众人给吓得不轻。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