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节(3 / 4)
吴氏早就有走的意思了,这会儿见朱氏这么说了,就点头说:“我这就回去收拾东西,过两日就跟我娘家人一起去扬州。”
朱氏闻言,就说:“那到时候我们一起。”
她们两人打的主意都是只要不是一家人走,而是两家人,到时候姜氏知道了,也不能只怪她们其中一人。总之,结伴儿犯错比一个人好。不是说,法不制众吗?她们也希望如此。
朱氏回去就让两个儿子,还有儿子媳妇收拾东西。却没有对在偏院住着的蔡氏说收拾东西这个话。
把东西都收拾完了,朱氏把两个儿子谢营和谢嘉叫到跟前说话。
她说:“我已经跟你们舅舅商量好了,咱们明日假意到你舅舅家吃席,然后就此去扬州我娘家的庄园……”
不等她说完,她的长子谢营就反对:“阿母,前两日阿婆不是说了只教咱们收拾东西,不准哪一家私自行动吗?你这样做,就是抛弃谢家,不听阿婆的话,到时候令我们谢家丢脸,还会扰乱民心。”
“什么扰乱民心,你怎么也跟你五伯父一样死心眼儿。我问你,总不能因为顾全一个谢家的名声,不要命了吧。你也晓得,那胡人的联军朝夕之间就可以打败你十哥带领的那些豫州兵,要是胡人的铁骑南下,要不了多少天就会杀到建康。我想问你,到时候全城都乱了,咱们能顺顺利利地逃出建康都两说。再说了,只我们这一房悄悄地出去,借着去你舅舅家吃席的名义,在你舅舅家多耽搁些日子谁又知道?”朱氏训斥长子道。
“这……”谢营被朱氏训得说不出来话。
朱氏接着又说:“你也是做阿父的人了,你不为你自己想,也得为你的孩儿想。你难不成不怕妻儿落到胡人手里?”
这话更问得谢营说不出话来。
朱氏的两个儿子谢营和谢嘉成亲后,妻子都先后产子,只不过谢营的孩儿两岁了,谢嘉的还不满周岁。两个孩子粉团儿一般,正是可爱的时候。要说谢营和谢嘉不赞同他们的母亲朱氏单独逃跑的举动,可是一想起可爱而幼小的孩子,这当了父亲的人就是不一样。自己可以不考虑,但是一定会考虑孩子。
所以,朱氏拿孩子的安全说事儿,一下子就把谢营和谢嘉问住了。
沉默了一会儿,他们两个也向母亲朱氏投降了,赞同了朱氏的提议,明日趁着去舅舅家吃席,就拿着那些收拾好的财物离开谢府,然后坐着朱家的马车去扬州。只不过,谢营还提出,要不要把蔡氏和谢蒙带着。
老实说,蔡氏和谢蒙,朱氏是一点儿都不想带。因为,在她心里可是从来都没把蔡氏和谢蒙当亲人的,这跟着娘家人去扬州,一路上还要带着他们母子两人简直就是累赘。
可这要是把他们母子两个留在谢府,万一将来时局稳定下来,该分给他们这一房的东西那不就是会落到蔡氏和谢蒙头上吗?不行,不能把蔡氏和谢蒙留下来,一是不能让他们独得他们这一房的财物,二是把蔡氏和谢蒙带上,还能把他们攥在手心里。三是,能得个好名声。
所以,朱氏就对大儿子说:“你去偏院告诉蔡姨娘,让她也收拾收拾,明儿跟着咱们一起走。”
谢营说声好,接着就去蔡氏那边屋子里,告诉她收拾一些换洗衣物,还有把财帛也收一收,明日跟着他们一起去朱家吃席。
蔡氏不明白为什么去主母朱氏的娘家吃席还要带什么换洗衣物,还要带什么财帛,所以就问谢营这个问题。
谢营当然不能跟她明说是其母要带着他们这一房人逃离建康,他怕自己对蔡氏说了实话,蔡氏转口去告诉别的人,然后被阿婆知道了的话,他们就走不成了。
于是他对蔡氏说:“你要想去就收拾,不想去也不打紧,反正我跟你讲一声。”
说完,就拂袖而去。他想,自己一番好意,可这蔡氏黏黏乎乎,还真是烦人。
回到朱氏那里,他对母亲说了蔡氏犹犹豫豫的,朱氏恼了:“那就不管她,明日她自己愿意过来就过来,不过来就算了。”
蔡氏那里,她也拿不定主意,想了想,她觉得还是不去算了。因为朱氏去娘家走亲戚,她跟着去肯定是要受白眼儿的,而且带着什么衣物和财帛去朱家也是怪怪的。她莫名其妙感觉,主母朱氏是不是要离开谢家,因为她最近也老听到跟前那些奴婢悄悄议论什么胡人,什么打仗的事情。总之,世道不太平。
世道不太平,她就更不想离开谢家了。况且,谢家还有她的女儿十八娘谢宜雅,她哪里舍得离开。她想,就算真有什么胡人杀到建康来了,就算她不能跟女儿一起,但是远远的能看到女儿安全,她这个当娘的才能安心。
次日,果然朱氏领着儿子媳妇,还有两个孙子出谢府,坐上马车去朱氏娘家兄弟那里吃席。而蔡氏也果然没有跟他们走。
朱氏坐在牛车上还在骂蔡氏不识抬举,要是将来胡人杀进建康了,看她怎么办等语。
这边朱氏等人才坐着牛车离开,不一会儿,吴氏也以回娘家聚会的名义带着财物,还有儿子媳妇孙儿孙女,出来上了谢府的牛车去娘家。
到晚,这两家人都没有回来。有婢女去把这个情况禀告了姜氏,姜氏还以为是吴氏和朱氏的娘家留客,可能她们过两三天也就回谢府了。谁想都过了七八天了,吴氏和朱氏都没有带着她们的儿子媳妇等回来。姜氏就明白了,这两家人到底是不听话,悄悄地跑了。
姜氏怒极,让阿杞带人去她们的院子里查看,守院子的奴婢开了门儿,阿杞领着人进去一看,果然见屋子里乱糟糟的,那些箱笼都大打开着,里面的衣物和财帛都被收拾走了。 ↑返回顶部↑
朱氏闻言,就说:“那到时候我们一起。”
她们两人打的主意都是只要不是一家人走,而是两家人,到时候姜氏知道了,也不能只怪她们其中一人。总之,结伴儿犯错比一个人好。不是说,法不制众吗?她们也希望如此。
朱氏回去就让两个儿子,还有儿子媳妇收拾东西。却没有对在偏院住着的蔡氏说收拾东西这个话。
把东西都收拾完了,朱氏把两个儿子谢营和谢嘉叫到跟前说话。
她说:“我已经跟你们舅舅商量好了,咱们明日假意到你舅舅家吃席,然后就此去扬州我娘家的庄园……”
不等她说完,她的长子谢营就反对:“阿母,前两日阿婆不是说了只教咱们收拾东西,不准哪一家私自行动吗?你这样做,就是抛弃谢家,不听阿婆的话,到时候令我们谢家丢脸,还会扰乱民心。”
“什么扰乱民心,你怎么也跟你五伯父一样死心眼儿。我问你,总不能因为顾全一个谢家的名声,不要命了吧。你也晓得,那胡人的联军朝夕之间就可以打败你十哥带领的那些豫州兵,要是胡人的铁骑南下,要不了多少天就会杀到建康。我想问你,到时候全城都乱了,咱们能顺顺利利地逃出建康都两说。再说了,只我们这一房悄悄地出去,借着去你舅舅家吃席的名义,在你舅舅家多耽搁些日子谁又知道?”朱氏训斥长子道。
“这……”谢营被朱氏训得说不出来话。
朱氏接着又说:“你也是做阿父的人了,你不为你自己想,也得为你的孩儿想。你难不成不怕妻儿落到胡人手里?”
这话更问得谢营说不出话来。
朱氏的两个儿子谢营和谢嘉成亲后,妻子都先后产子,只不过谢营的孩儿两岁了,谢嘉的还不满周岁。两个孩子粉团儿一般,正是可爱的时候。要说谢营和谢嘉不赞同他们的母亲朱氏单独逃跑的举动,可是一想起可爱而幼小的孩子,这当了父亲的人就是不一样。自己可以不考虑,但是一定会考虑孩子。
所以,朱氏拿孩子的安全说事儿,一下子就把谢营和谢嘉问住了。
沉默了一会儿,他们两个也向母亲朱氏投降了,赞同了朱氏的提议,明日趁着去舅舅家吃席,就拿着那些收拾好的财物离开谢府,然后坐着朱家的马车去扬州。只不过,谢营还提出,要不要把蔡氏和谢蒙带着。
老实说,蔡氏和谢蒙,朱氏是一点儿都不想带。因为,在她心里可是从来都没把蔡氏和谢蒙当亲人的,这跟着娘家人去扬州,一路上还要带着他们母子两人简直就是累赘。
可这要是把他们母子两个留在谢府,万一将来时局稳定下来,该分给他们这一房的东西那不就是会落到蔡氏和谢蒙头上吗?不行,不能把蔡氏和谢蒙留下来,一是不能让他们独得他们这一房的财物,二是把蔡氏和谢蒙带上,还能把他们攥在手心里。三是,能得个好名声。
所以,朱氏就对大儿子说:“你去偏院告诉蔡姨娘,让她也收拾收拾,明儿跟着咱们一起走。”
谢营说声好,接着就去蔡氏那边屋子里,告诉她收拾一些换洗衣物,还有把财帛也收一收,明日跟着他们一起去朱家吃席。
蔡氏不明白为什么去主母朱氏的娘家吃席还要带什么换洗衣物,还要带什么财帛,所以就问谢营这个问题。
谢营当然不能跟她明说是其母要带着他们这一房人逃离建康,他怕自己对蔡氏说了实话,蔡氏转口去告诉别的人,然后被阿婆知道了的话,他们就走不成了。
于是他对蔡氏说:“你要想去就收拾,不想去也不打紧,反正我跟你讲一声。”
说完,就拂袖而去。他想,自己一番好意,可这蔡氏黏黏乎乎,还真是烦人。
回到朱氏那里,他对母亲说了蔡氏犹犹豫豫的,朱氏恼了:“那就不管她,明日她自己愿意过来就过来,不过来就算了。”
蔡氏那里,她也拿不定主意,想了想,她觉得还是不去算了。因为朱氏去娘家走亲戚,她跟着去肯定是要受白眼儿的,而且带着什么衣物和财帛去朱家也是怪怪的。她莫名其妙感觉,主母朱氏是不是要离开谢家,因为她最近也老听到跟前那些奴婢悄悄议论什么胡人,什么打仗的事情。总之,世道不太平。
世道不太平,她就更不想离开谢家了。况且,谢家还有她的女儿十八娘谢宜雅,她哪里舍得离开。她想,就算真有什么胡人杀到建康来了,就算她不能跟女儿一起,但是远远的能看到女儿安全,她这个当娘的才能安心。
次日,果然朱氏领着儿子媳妇,还有两个孙子出谢府,坐上马车去朱氏娘家兄弟那里吃席。而蔡氏也果然没有跟他们走。
朱氏坐在牛车上还在骂蔡氏不识抬举,要是将来胡人杀进建康了,看她怎么办等语。
这边朱氏等人才坐着牛车离开,不一会儿,吴氏也以回娘家聚会的名义带着财物,还有儿子媳妇孙儿孙女,出来上了谢府的牛车去娘家。
到晚,这两家人都没有回来。有婢女去把这个情况禀告了姜氏,姜氏还以为是吴氏和朱氏的娘家留客,可能她们过两三天也就回谢府了。谁想都过了七八天了,吴氏和朱氏都没有带着她们的儿子媳妇等回来。姜氏就明白了,这两家人到底是不听话,悄悄地跑了。
姜氏怒极,让阿杞带人去她们的院子里查看,守院子的奴婢开了门儿,阿杞领着人进去一看,果然见屋子里乱糟糟的,那些箱笼都大打开着,里面的衣物和财帛都被收拾走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