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节(2 / 4)
这四百年间,幽燕在游牧民族手中,长城与五关尽毁,整个防御设施都需要重建。但这时,大明对北元形成绝对优势,上下一心想的是北伐,毕其功于一役。
然而猫捉耗子十多年后,大明上下渐渐意识到,漠北的世界实在太大,蒙古人只要一心想逃,总可以往更北、更西的辽阔之地逃窜。哪怕是绝代名将徐达,也没法将其歼灭,反而需要维持庞大的北伐军,空耗国力。
所以朱元璋在淮安侯华云龙的建议下,及时调整了战略,决定重修长城,恢复五关,‘自永平、蓟州、密云迤西二千余里,关隘一百二十有九皆置戍守’。
这样只需少量边军驻守,再配合精锐骑兵出关作战,即可维护边防安全。
徐达今年的重要任务就是考察古代燕云防线,为来年正式动工做好准备。
所以开年以后,他抽空就带着郑国公、长兴侯等主要将领,在幽燕北部的茫茫大山中自西向东巡视,用了将近半年时间,已经巡视完金坡关,居庸关,古北口及松亭关,再巡视完最东边的渝关,燕云五关就考察完毕了。
渝关位于燕山东麓,自古就是东北军事重镇,当年唐太宗征高句丽时,就是从这里回师的。
根据古籍记载,渝水河水量充沛,水流湍急,隋唐因此设立关隘,借助高山急流的天险防御。
但当徐达带人到了渝关故址,却失望的发现渝水河已经水量减少,水势减缓,哪怕是夏天,也不足以为屏障了。
严谨起见,他又带着水利专家,考察了渝水河源头。经过一番论证后,认定水量的减少不是暂时的,以后也不可能恢复到隋唐时的盛况了。
这一结论把徐达给整沉默了,一个人立在古渝关的废墟上,想静静。
“唉,”耿炳文在关下看着发愁的大将军,也很是郁闷。“光听说书先生讲什么沧海桑田,这会儿可算明白了。皇上心心念念的渝关,怕是再也算不得天险了。”
“要我说都无所谓的,随便修修得了。”年轻的郑国公常茂,却一脸不在乎道:“鞑子都不知道被我们撵哪去了,还敢南下?敢南下还好了嘞,省的咱们整天苦哈哈的大海捞针了。”
“呵呵,公爷说的是。”耿炳文是出了名的脾气好,跟常茂这种骄横的二代将领也聊得来。他笑笑道:
“但将来的事谁也不好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放在三十年前,谁敢说咱们汉人能把鞑子撵出中原,收复幽燕?”
“那倒是。”常茂点点头,哂笑道:“听说当年鞑子铁骑天下无敌,这堕落的也忒快了。”
“恁又怎敢说,再过三十年,咱们明军还能不能无敌天下?”耿炳文看着常茂,加重语气道。二代将领尚且如此,将来三代四代,实在让人信心不足啊。
“三十年后,我大明也会天下无敌……吧?”常茂大话放到后面,心里也没底了。
“大概会如此,但凡是就怕万一啊。”耿炳文沉声道:“所以咱们必须要重建一道固若金汤的防线,这样万一子孙不肖,将来也好有个依托。这就叫千秋大计。”
“嘿嘿,好吧。你们老人家说了算。”常茂见徐达从古城楼的残垣上下来,赶忙迎上去搀扶。“大将军,当心脚下。”
“哈哈不用扶,你叔腿脚还利索着呢。”徐达笑着拒绝常茂的搀扶,到了他这个年纪,对这些事很敏感的。
“大将军,有决断了吗?”耿炳文沉声问道。
“嗯,决定了。”徐达点点头,缓缓道:“本帅会禀明皇上,古渝关已非控扼之要,需要另选险要之地筑关了。”
“明白。”耿炳文早料到会这个结果,他还知道以大将军的性格,肯定不会把难题抛给皇上。他既然说要上奏,肯定已经有了更好的选址。
“大将军心里可有章程呢?”他便问道。
“嗯。”徐达点点头,指着东面道:“往东六十里。”
“那就到海边了。”常茂插话道。
“对,就是用大海替代渝水,把长城修到大海边,就永远不用担心干枯断流了。”徐达沉声道:“借燕山大海天险,修建一座新的关城,北控辽西走廊,还能兼防海路!”
“要是真能建成,那可比这里强多了。”耿炳文兴奋道。
“话不多说,走,再去实地看看。”徐达雷厉风行,马上招呼亲兵牵马过来。 ↑返回顶部↑
然而猫捉耗子十多年后,大明上下渐渐意识到,漠北的世界实在太大,蒙古人只要一心想逃,总可以往更北、更西的辽阔之地逃窜。哪怕是绝代名将徐达,也没法将其歼灭,反而需要维持庞大的北伐军,空耗国力。
所以朱元璋在淮安侯华云龙的建议下,及时调整了战略,决定重修长城,恢复五关,‘自永平、蓟州、密云迤西二千余里,关隘一百二十有九皆置戍守’。
这样只需少量边军驻守,再配合精锐骑兵出关作战,即可维护边防安全。
徐达今年的重要任务就是考察古代燕云防线,为来年正式动工做好准备。
所以开年以后,他抽空就带着郑国公、长兴侯等主要将领,在幽燕北部的茫茫大山中自西向东巡视,用了将近半年时间,已经巡视完金坡关,居庸关,古北口及松亭关,再巡视完最东边的渝关,燕云五关就考察完毕了。
渝关位于燕山东麓,自古就是东北军事重镇,当年唐太宗征高句丽时,就是从这里回师的。
根据古籍记载,渝水河水量充沛,水流湍急,隋唐因此设立关隘,借助高山急流的天险防御。
但当徐达带人到了渝关故址,却失望的发现渝水河已经水量减少,水势减缓,哪怕是夏天,也不足以为屏障了。
严谨起见,他又带着水利专家,考察了渝水河源头。经过一番论证后,认定水量的减少不是暂时的,以后也不可能恢复到隋唐时的盛况了。
这一结论把徐达给整沉默了,一个人立在古渝关的废墟上,想静静。
“唉,”耿炳文在关下看着发愁的大将军,也很是郁闷。“光听说书先生讲什么沧海桑田,这会儿可算明白了。皇上心心念念的渝关,怕是再也算不得天险了。”
“要我说都无所谓的,随便修修得了。”年轻的郑国公常茂,却一脸不在乎道:“鞑子都不知道被我们撵哪去了,还敢南下?敢南下还好了嘞,省的咱们整天苦哈哈的大海捞针了。”
“呵呵,公爷说的是。”耿炳文是出了名的脾气好,跟常茂这种骄横的二代将领也聊得来。他笑笑道:
“但将来的事谁也不好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放在三十年前,谁敢说咱们汉人能把鞑子撵出中原,收复幽燕?”
“那倒是。”常茂点点头,哂笑道:“听说当年鞑子铁骑天下无敌,这堕落的也忒快了。”
“恁又怎敢说,再过三十年,咱们明军还能不能无敌天下?”耿炳文看着常茂,加重语气道。二代将领尚且如此,将来三代四代,实在让人信心不足啊。
“三十年后,我大明也会天下无敌……吧?”常茂大话放到后面,心里也没底了。
“大概会如此,但凡是就怕万一啊。”耿炳文沉声道:“所以咱们必须要重建一道固若金汤的防线,这样万一子孙不肖,将来也好有个依托。这就叫千秋大计。”
“嘿嘿,好吧。你们老人家说了算。”常茂见徐达从古城楼的残垣上下来,赶忙迎上去搀扶。“大将军,当心脚下。”
“哈哈不用扶,你叔腿脚还利索着呢。”徐达笑着拒绝常茂的搀扶,到了他这个年纪,对这些事很敏感的。
“大将军,有决断了吗?”耿炳文沉声问道。
“嗯,决定了。”徐达点点头,缓缓道:“本帅会禀明皇上,古渝关已非控扼之要,需要另选险要之地筑关了。”
“明白。”耿炳文早料到会这个结果,他还知道以大将军的性格,肯定不会把难题抛给皇上。他既然说要上奏,肯定已经有了更好的选址。
“大将军心里可有章程呢?”他便问道。
“嗯。”徐达点点头,指着东面道:“往东六十里。”
“那就到海边了。”常茂插话道。
“对,就是用大海替代渝水,把长城修到大海边,就永远不用担心干枯断流了。”徐达沉声道:“借燕山大海天险,修建一座新的关城,北控辽西走廊,还能兼防海路!”
“要是真能建成,那可比这里强多了。”耿炳文兴奋道。
“话不多说,走,再去实地看看。”徐达雷厉风行,马上招呼亲兵牵马过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