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章(71 / 11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不错,杨乃武也没有告诉你,那么,在这样的情形之下,他说要毒老鼠问你买砒霜,你看他新科举人,不像会做坏事的,是不是会卖给他?”
  钱坦想了一下答说:“像他这样的人,如果一定要买砒霜毒老鼠,我会卖给他的。”
  “那不就对了!”陈竹山又作了一个譬喻,“好比你开铁器店,有人来买一把刀,说是屠宰用的,要格外锋利,你自然卖了给他。结果他拿那把刀去杀人,难道你也有责任?”
  这个譬喻为钱坦所接受了,可是,他又有疑问:“杨举人怎么说我叫钱宝生?我明明叫钱坦。”
  “那是杨乃武弄错了。你姓钱是不是?”
  “是啊。”
  “开的药店叫爱仁堂是不是?”
  “这,我没有说我的店不叫爱仁堂。”
  “那就是了!姓钱,爱仁堂没有错。至于为啥叫钱宝生,那要去问杨乃武。你要知道,那时候他刚刚上过夹棍,一个人到了那种时候,脑筋是不大清楚的。”
  “大哥,”钱恺也劝他,“陈先生说得很明白了,你承认下来,不要紧的!”
  “哪个说不要紧?做官的人的话是靠不住的,此刻说得蛮好,到时候眼睛一瞪,胡子一吹,拍桌子说一声:‘替我押起来!’你就有冤没处诉了!”
  “这倒也是实话。陈先生!”钱恺问道,“你说,会不会有这样的事?”
  陈竹山将个脑袋摇得拨浪鼓似的,“不会,不会。”他说,“你要不相信,我可以去弄张东西给你!”
  说着,跟沈彩泉去商量,沈彩泉又向县官去请示。刘锡彤只要砒霜有着落,便可结案,什么条件都可以答应。这样,事情就好办了。
  于是沈彩泉跟陈竹山又研究了一番,决定双方交换一项文件,钱坦出一个杨乃武于十月初三以毒鼠为名,向爱仁堂购买砒霜四十文,所供属实的“甘结”;而县官发一张本案与爱仁堂店主钱某毫无牵涉的“谕单”。
  “有了这张谕单,你就不必再进任何衙门去过堂了。”陈竹山说,“盖着余杭县的大印,你还不放心?”
  整整费了一天工夫,事情才得定局。钱坦兄弟谢了陈竹山,自回仓前;刘锡彤骗得了一纸“甘结”,脱然无累,亦非常高兴。饮水思源,全赖陈竹山斡旋之功,因此特地设宴犒劳,席间口口声声的“竹山兄”,显得亲热非凡。
  当然,最得意的是陈竹山,第一,进一步获得了县官的信任,以后包揽是非,不管是打官司,减漕粮,都更“吃得开”了!第二,钱坦兄弟除了口头道谢以外,少不得还有一份谢礼。而最重要的是,第三,有了钱坦的这一纸甘结,铸成如山的铁案,神仙都救不得杨乃武,从此拔去了一根眼中钉,自己可以出头了!
  正在开怀畅饮之际,沈彩泉递进来一角公文,拆开一看,是杭州府为这一案有所诘驳,说余杭县所送的人犯供词中,有“口鼻流血”的字样;而尸格中含混不清,又说“流血水”,又说“有痰涎”,情事不符。
  这是个漏洞,似乎很难补救。但陈竹山认为轻而易举,只要重新改填一张尸格,托人到杭州府打个招呼,抽换一下就行了。
  刘锡彤言听计从,将尸格上被驳的几处,一律涂改为“七窍流血”,这样,就更像中毒而死了。
  收到余杭县所附钱宝生所具甘结,以及声明尸格抄缮有误的公文后,杭州府知府陈鲁认为可以定谳了。
  谋杀亲夫,当然是凌迟处死。杨乃武为指使葛毕氏杀夫的正凶,依律应该“斩立决”——同样处斩的罪名,亦有区别,除了“斩立决”以外,还有一种“斩监候”,是暂时监禁在狱中,等候秋后处斩。得到霜降过后,刑部秋审处照例将各省所报“斩监候”的人犯,造具黄册,依照案情,建议何者应该处决,何者可以暂缓,奏请皇帝亲裁,其名谓之“勾决”。未勾到的,便可以缓死一年;或者遇到国家有大庆典,暂停行刑,亦可多活些日子。总之,是“斩监候”,就还有一线生路;而“斩立决”则是一等刑部核准处斩的公文到达,立即处决。除非及时及特赦的恩旨颁到,方能“刀下留人”,否则就算死定了。不过,这种恩旨是千古难遇之事。
  此外,就只有一个钱宝生——这也是陈竹山的主意,公文上仍旧称杨乃武所供的姓名;甘结上在“钱坦”之下,另注“宝生”二字——也有处分,是最轻的“杖责”。当然,这个处分到了余杭县是可以马马虎虎不执行的。
  听到判决,杨乃武才知道自己犯了一个大错。本为无中生有之事,而居然有钱宝生所具的甘结,证实他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向什么人以何原因买到了砒霜,一切都如他自己所说,岂不是自己将自己的一张嘴堵得死死的!
  因此,杨乃武唯一的希望,就是上级审转之时,能够传提爱仁堂的钱老板列案对质,在公堂上设法找一两个漏洞,使得问官大起疑心,切实追究,才有翻案的可能。当然,最好是有人能事先提一句:“爱仁堂的老板,根本不叫钱宝生。”无奈死囚在狱中的监管极严,连与亲属见一面的机会都没有,又何能将心中的盘算,付诸实行?看起来,只有皇天保佑,遇着一位精明的清官,才有一线生路。
  十一月初,一干人犯由杭州府移解按察使衙门——这个衙门在靠近西湖的钱塘门,是有名的古迹。原为岳飞的故宅,其中有口井名为“银瓶井”,相传岳武穆风波亭遇难以后,他的小女儿身挟银瓶,投井殉父,就是这口正在按察使监狱附近的古井。
  岳武穆死于秦桧以片纸付狱卒的非法谋杀,毙命的地点,就在按察使衙门右面的土地庙,此处在南宋是大理寺监狱的风波亭。因此,浙江的按察使到任以后,每每以岳武穆的冤狱,引为警惕,持法务求其平。但是,杨乃武所遇到的这位按察使,却是个不甚重视民命的庸才。
  此人姓蒯,名叫贺孙,号士芗,跟当今权势赫赫的军机大臣沈桂芬一样,原籍江苏吴江,占籍顺天府大兴县,从小生长在天子脚下,说得一口极漂亮的京片子,也沾染了极深的旗人习气。问案的时候,公案上摆着上好的龙井茶,精致的水烟袋。一面问案,一面喝茶抽烟,不时还要剔一剔指甲,闻两个鼻烟。审过一堂,见杨乃武与小白菜的供词并无翻异,随即转解巡抚亲审。
  浙江巡抚名叫杨昌濬,字石泉,湖南湘乡人,倒是十二年才出一回,很难得的拔贡出身。不过起家却是军功,是现任东阁大学士陕甘总督、恪靖伯左宗棠手下的大将。左宗棠在浙江起家,领兵西征,与李鸿章的坐镇北洋,同为朝廷两大柱石。李鸿章的饷源在江苏与上海,占尽膏腴之地,左宗棠则视浙江为禁脔。杨昌濬的主要任务,就是替左宗棠筹饷。朝廷亦默许浙江为左宗棠的地盘,浙江巡抚应该是左宗棠的私人。因此,杨昌濬的地位极其稳固,只要将左宗棠敷衍好了,便不愁会有的调动。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