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章(98 / 11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谈到这个话题,颇足以令人兴奋。杨恭治很佩服詹善政长于肆应,能有此意外机缘,实为可喜之事。至于回余杭去细搜案情,詹善政推杨恭治担任,因为他刚回去过一趟,这一次应该杨恭治回家看看;再则杨恭治也是秀才,要写这个“节略”之类的东西,他的笔下也提得起来。
  “你回去不轻松,过年是谈不到了!”詹善政说,“如果年初五赶不来,初七、初八无论如何要到。我这几天在这里也还要探探路子,案子到底太大了,路越多越宽越好。”
  “我知道。年初八之前一定赶到。”
  因为睡得太晚,所以到第二天上午九点钟还没醒,而姓郑的却又来了。
  为伙计所唤醒的詹善政,拿冷手巾匆匆擦一擦惺忪的睡眼,出屋相见。果然是个很漂亮的小后生,二十上下年纪,还是又红又白的一张娃娃脸,见人有点腼腆。
  “我姓郑,我爸爸叫我来的。”
  “哦!”詹善政问道,“令尊的大名是?”
  “我爸爸叫郑兴。”
  “啊!啊!”詹善政既惊又喜,“原来是郑老弟。来,来,请里头坐。”他扬手招呼伙计,“泡茶来!去买点心。”
  将这位不速之客,延请入屋,动问来意;又说,昨晚上猜了好半天,始终不知道来客是何许人。小郑答说:“我爸爸关照,不要对别人提起他的名字。所以我不好交代这里的伙计。”
  “啊,啊,是我失迎。”詹善政蓦然意会,郑兴这样叮嘱他的儿子,当然是为了保密,看起来是有极要紧的话说,因此,他去关上了房门,方始低声问道,“郑老弟,有话你尽管说。”
  小郑点点头,先问一句:“你姓杨,还是姓詹?”
  “我姓詹。”
  “正好,我爸爸关照,有话最好跟你说。今天年三十了,监牢里面,准许给犯人送东西进去,问问你们,是不是有吃的、用的要送给杨举人?”
  一听这话,詹善政有意外的惊喜,“原说犯死罪的,不准接见送东西。”詹善政又有些失悔,“应该早早打听,早早预备的!”
  于是詹善政一面招待小郑吃点心,一面抽身到对面房间叩门,将杨恭治唤醒了,告知其事。
  “郑兴好像很帮忙,但也好像是故意卖情面,是另有作用的?”
  “依我看,两样都有。他既然帮了忙,我们当然应该意思意思。应该怎样表示,我来看情形办。现在我跟你商量一件事,现有这样的机会,光是送点吃食进去,未免太可惜了!”
  “你的意思是,”杨恭治问,“你我两个之中,想法子进去一个?”
  “那一定不行!杨大姐进去一趟费好大的事,老郑负不起这个责任。我是想,可以趁此机会通个信。”
  “啊,啊!这也对。”
  “那么,我们分头办事,我去买吃的东西,请你赶快写信。”
  这封信怎么写法,大有讲究:第一,要告诉杨乃武一些什么。第二,如何措辞,不可说得含糊不清,引起误会,但也不能不含蓄其词,以防这封信万一落在外人手中,引起意外的麻烦。第三,当然不能长篇大论,更不能照一般书信的规矩,不用称呼,不用客套,更不能用普通的信笺,得要配合传递的方法,选用适当的纸张。
  因此,等大致商量停当,杨恭治写这封信很费了一番脑筋,首先是用什么纸,就大费斟酌。竹纸、连史纸、宣纸都不合用,因为不够坚韧,易于破碎,坚韧的有一种高丽笺,却又太厚太硬,不便隐藏。想了半天,决定采用白绫。
  好在离客栈不远之处,就有一家绸缎店,杨恭治不愿假手于人,亲自上街,买回一尺绫子,只裁取一寸大小的一块,然后磨浓了笔,先起草稿,再用蝇头小楷,极细心地抄在白绫上。
  一切齐备,詹善政亦已回来了,备办的是一大块煮了的火腿,一大包绍兴香糕,一篮橘子,还有一块猪油糯米年糕。
  “这样东西不对了!”杨恭治指着糯米年糕说,“莫非你不晓得他从不吃糯米东西?”
  “我怎么不知道?就因为他从不吃,我才要送。”说着,詹善政掏出一把新买的德国小洋刀,在那块厚约五六分的糯米糕中间,很细心地开了一道口子。
  杨恭治恍然大悟。唯其是杨乃武从来不吃的东西,才会引起他的注意,猜想到其中必有夹带,从而仔细检查,发现年糕中所藏的信。
  “你这个脑筋动得太好了!早知道,我该多写一点!”杨恭治说,“这么大一块年糕,又有弹性,藏一大块白绫在里面,一定看不出来。”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