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节(3 / 4)
谢四娘,暖我老父母,
谢四娘,活我小乖乖!
两只筒子两匹布,
富人自有锦绣袍,
穷家亦得棉花袄!”
两只狐狸一前一后,走过大片的梭梭声,从阳光下晒着的布海中穿过。
小狐狸仰起脸,嗅到了布上暖融融的气息。
女子们坐在纺车前,一边纺织,一边笑着向它们打招呼。显然,老狐狸是这里的熟客了。
走到庙宇前,黄眉举起前掌,比起在白面那的随意,此时,它人立而起,敲了敲门,竟然有副文质彬彬的样子:“四娘,四娘,我带着小孙孙来拜访你了。”
一边继续用灵炁给李秀丽传音,略自豪地说:【这位纺织之神,姓黄,跟我是本家,还是老乡咧,我就出生在她老家后头的那座山上。她倒本就是个人族,但并不是什么专门的修行者出身……】
黄四娘不但不是修行门派出身,甚至,在大周之中,称得上出身卑微。
她是乡野女子,因家贫,被父母卖与人做童养媳,受尽婆家虐待。少年时从婆家逃出,先是进了道观,随后又流落天涯之外几十年,辛苦生活,却从海上学会了高超的棉花纺织之术。
后来,她年岁大了之后,回到了出身的江南之地,见家乡的棉布纺织技艺落后,她结合几十年下来的纺织经验与学到的技艺,与当地的工匠一起,研究、琢磨出了最新的制棉机器、纺织车,以及一系列的新手艺,教与所有愿学的人。
又时常自己琢磨新的纺织技术,慈祥地分享给了附近的百姓,细心教授贫家女。
一时间,本就纺织发达的江南地带,棉织业竟更上一层楼,棉衣愈发普及,不知多少人受其恩泽。
擅长纺织的女子、织工多感念她的恩德,为她立庙,“四娘庙”亦是“棉神”庙。
因此,黄四娘年逾六十,花甲之年,竟聚炁入道。
又逢周室南逃,移鼎江南,原本的家乡竟然在玉京附近,变成了京郊。所以才列入“百神”之中。
敲了几声后,“四娘庙”打开了。
走出来一个三四十岁外貌的妇人,肌肤略黑,似乎是常年日晒风吹所致,眉目平实,挽着发髻,包着布巾,一身粗衣短褐,系着围裙,发间插着一朵浅黄的花。
看见一大一小两只狐狸规规矩矩地蹲坐在她的庙前,妇人——黄四娘笑了:“啊,黄眉郎,你好客气,每次来都敲门。你好,小狐狸,小乖乖,你又是黄眉郎的第几代孙孙?”
小狐狸不叫也不言,仰起有点桃心形状的小脸,橘红火焰般的脸颊毛发在风中飘拂,后脚蹬地,伸出前爪,一只肉垫伸缩一下五个爪,另一只伸缩一下四个爪。再重复一遍。
“噢,九十九娘!原来是你,久闻久闻,快请进。”
小狐狸的爪子还没缩回去,肉垫就被黄四娘一把握住了,揉在手里,牵着往里走。
它僵了一下,没办法,只得人立而起,笨拙地用尾巴维持平衡,被黄四娘牵进了庙。
黄眉老老实实地跟在她后面进了庙。
四娘庙比祀灶神的庙大一些,大得最明显的是院子。
因为四娘庙的院子里,左边摆着进来研制出的,各种制棉、纺织的最新器具,各围着男女老少,一堆人。有织工,有擅长并喜好纺织的女子,绣娘、棉农、工匠。或在脱籽,研究效率;或在纺织,试验新机器的纺织效率。还有的围在一起,研究新的纺织技术。
右边则搭着一排排架子,架子上挂着一匹匹棉布。但跟庙外的那些洁白棉布不同,这里挂的棉布各色各样,不但颜色各异,而且许多都织有异常精美,栩栩如生的花纹,鲜艳如画。
也有很多人围在布前端详。 ↑返回顶部↑
谢四娘,活我小乖乖!
两只筒子两匹布,
富人自有锦绣袍,
穷家亦得棉花袄!”
两只狐狸一前一后,走过大片的梭梭声,从阳光下晒着的布海中穿过。
小狐狸仰起脸,嗅到了布上暖融融的气息。
女子们坐在纺车前,一边纺织,一边笑着向它们打招呼。显然,老狐狸是这里的熟客了。
走到庙宇前,黄眉举起前掌,比起在白面那的随意,此时,它人立而起,敲了敲门,竟然有副文质彬彬的样子:“四娘,四娘,我带着小孙孙来拜访你了。”
一边继续用灵炁给李秀丽传音,略自豪地说:【这位纺织之神,姓黄,跟我是本家,还是老乡咧,我就出生在她老家后头的那座山上。她倒本就是个人族,但并不是什么专门的修行者出身……】
黄四娘不但不是修行门派出身,甚至,在大周之中,称得上出身卑微。
她是乡野女子,因家贫,被父母卖与人做童养媳,受尽婆家虐待。少年时从婆家逃出,先是进了道观,随后又流落天涯之外几十年,辛苦生活,却从海上学会了高超的棉花纺织之术。
后来,她年岁大了之后,回到了出身的江南之地,见家乡的棉布纺织技艺落后,她结合几十年下来的纺织经验与学到的技艺,与当地的工匠一起,研究、琢磨出了最新的制棉机器、纺织车,以及一系列的新手艺,教与所有愿学的人。
又时常自己琢磨新的纺织技术,慈祥地分享给了附近的百姓,细心教授贫家女。
一时间,本就纺织发达的江南地带,棉织业竟更上一层楼,棉衣愈发普及,不知多少人受其恩泽。
擅长纺织的女子、织工多感念她的恩德,为她立庙,“四娘庙”亦是“棉神”庙。
因此,黄四娘年逾六十,花甲之年,竟聚炁入道。
又逢周室南逃,移鼎江南,原本的家乡竟然在玉京附近,变成了京郊。所以才列入“百神”之中。
敲了几声后,“四娘庙”打开了。
走出来一个三四十岁外貌的妇人,肌肤略黑,似乎是常年日晒风吹所致,眉目平实,挽着发髻,包着布巾,一身粗衣短褐,系着围裙,发间插着一朵浅黄的花。
看见一大一小两只狐狸规规矩矩地蹲坐在她的庙前,妇人——黄四娘笑了:“啊,黄眉郎,你好客气,每次来都敲门。你好,小狐狸,小乖乖,你又是黄眉郎的第几代孙孙?”
小狐狸不叫也不言,仰起有点桃心形状的小脸,橘红火焰般的脸颊毛发在风中飘拂,后脚蹬地,伸出前爪,一只肉垫伸缩一下五个爪,另一只伸缩一下四个爪。再重复一遍。
“噢,九十九娘!原来是你,久闻久闻,快请进。”
小狐狸的爪子还没缩回去,肉垫就被黄四娘一把握住了,揉在手里,牵着往里走。
它僵了一下,没办法,只得人立而起,笨拙地用尾巴维持平衡,被黄四娘牵进了庙。
黄眉老老实实地跟在她后面进了庙。
四娘庙比祀灶神的庙大一些,大得最明显的是院子。
因为四娘庙的院子里,左边摆着进来研制出的,各种制棉、纺织的最新器具,各围着男女老少,一堆人。有织工,有擅长并喜好纺织的女子,绣娘、棉农、工匠。或在脱籽,研究效率;或在纺织,试验新机器的纺织效率。还有的围在一起,研究新的纺织技术。
右边则搭着一排排架子,架子上挂着一匹匹棉布。但跟庙外的那些洁白棉布不同,这里挂的棉布各色各样,不但颜色各异,而且许多都织有异常精美,栩栩如生的花纹,鲜艳如画。
也有很多人围在布前端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