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3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偏偏他家大长公主殿下很吃这一套——
  “孩子们自有事忙,赶不回来也是正常。”大长公主道:“大不了我和李潼留下陪你过年就是了。”
  常阔微有些意外地转头看向她,这女人,今日怎这般好相处?竟然主动开口要留下?
  大长公主挑眉:“怎么,不乐意招待?”
  常阔:“……偌大一个刺史府,还少你们两双筷子,两盆饺子么!”
  “当谁都跟你一样呢,我们吃饺子可不用盆。”大长公主撇了撇嘴,但嘴角也有笑意溢出。
  常阔:“那回头给你们打俩金碗总成了吧!”
  大长公主瞋他一眼。
  关大夫很是稀奇地瞧了瞧气氛融洽的二人,见自家殿下转头扫来视线,立即若无其事地收回目光,并装作很忙的样子转头欣赏身侧屏风,满意点头——啧啧,这屏风可真够屏风的啊。
  ……
  腊月里的幽州,夜中寒风呼啸。
  驻扎在避风山脚下的军营中,随处燃着的火把与柴堆,驱散着些许刺骨寒意。
  身披玄策军甲胄的常岁安走进主帅帐中,抱拳行礼:“大都督!”
  盘坐于案后查看军报的青年抬首,一双眸子恰如此时帐外悬挂天穹之上的冬日寒星。
  第421章 同喜,同知,同在
  帐内亦燃着炭火,青年发髻整洁,眉眼漆黑,轮廓分明的下颌处有着一层淡青色胡茬,外披一件深青色厚重大氅,愈显身形挺括。
  常岁安走上前,双手递上一封信笺:“此有密信一封,请大都督过目。”
  崔璟接过之际,常岁安适时退开数步,摘下头上沉重的首胄,一手抱着,候在一侧。
  崔璟对灯展信,视线首先扫向左下方落名处,赫然见得其上书有“魏叔易”三字。
  另观字迹与私印也并无异样之后,崔璟适才去看信上内容。
  魏叔易一行钦差使臣,在五百名禁军的护送下,自京师出发,历经近二十日,方才过泰山,正往青州去。
  这封信,便是魏叔易离开泰山地界时所写,泰山距崔璟此时所在的幽州约有四百里远,快马送信两日可达。
  魏叔易在信上言,他不欲继续北上而行。
  往北去,便需沿着渤海岸走陆路,需绕过一整个渤海,方能抵达安东都护府——而这途中,需与北侧的蓟州、营州擦肩而行,众所周知,这两州如今已被康定山及靺鞨所据。
  这条路上,沿海几处虽也有部分盛军驻守,但沿海空旷,又值寒冬,没有重兵把守的必要,是以兵力相对薄弱。
  尤其是与营州擦肩之时,说是赌命也不为过,营州乃康定山的老巢所在,此中风险之大,让魏叔易深觉此条路与黄泉路颇具孪生之相。
  于是魏叔易果断放弃了北上绕行渤海的选择。
  他欲直往东面而去,在登州口岸走水路,登州对面即是安东都护府所在,二者相隔,不足百里水路,此片水域,为渤海与黄海交界之处。
  他已令人探查询问过,今冬虽有海冰阻途,但多为浮冰碎块,只要在登州借调至多三艘足够坚固的海船,再有登州水师护送,不足百里的海路,纵然慢行,两三日也必然可达彼岸。
  如此一来,除了能避开北面大部分危险之外,也算得上是一条捷径,等同往东一路直穿水路而行。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