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人为财死(2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于是,比利上校改变策略,他开始封锁金库。半个月后,维克道安坚持不下去了,同意与比利上校谈判。为了换取给养和食物,他不得不将控制黑蛇的秘密,告诉了比利上校。
  于是,给黑蛇喂食的任务,便落到了比利上校的身上。
  但比利上校的到来,维克道安的末日,也就来到了。
  比利上校在金库内,与维克道安和迪莉娅进行了最后一次谈判。要么交出这些财富,为自由世界铲除**的“澜沧秘密战争”服务。要么,杀掉他们,没收他们的不义之财,为自由世界做出“最后一次贡献!”
  当时,m国正在欧洲推行“马歇尔计划”,试图重振战后西欧经济,m国和西欧各国正处在蜜月期。维克道安和迪莉娅不相信在这种情况下,m国人比利会真的杀害他们。他们认为,这不过是m国人“卑劣的伎俩”而已。
  “而私人财富是神圣的,这里的所有财富,都是属于维克道安家族的私有财产,属于伟大的法兰西帝国,m国人无权没收。”小维克道安在日记中大言不惭地这样写道。
  于是,他们坚定地选择了后者。
  可令维克道安和迪莉娅没想到的是,比利上校可不是说着玩的。他果然没有下令杀害他们,但却直接命令将他们砌在他们的卧室之内。
  “当最后一块石头被水泥砌死时,我和迪莉娅以及妮亚(也就是床下的那个仆人)仍认为这不过是一种恫吓。可当空气越来越稀薄,我们知道,这不是玩笑,但是一切都已经晚了……”
  这是日记的最后一页记述的内容……
  众人不胜唏嘘,说不清是为什么,但绝不是为这几个法国人惋惜。
  “馥英是个什么货色?清代还有专门负责买翡翠玉石的衙门和官员吗?”林柱民问。
  “国栋这个在行,知识储备比我丰富,这个你来说吧。”
  刘国栋说,“中国玉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穿金显富贵、戴玉保平安’,玉是中国人手中的宝,更是心中的魂。金银有价,玉渡有缘。历朝历代,玉都是国之重器,祭天的玉壁、祀地的玉琮、礼天地四方的圭、璋、琥、璜都有严格的规定。”
  “玉玺则是国家和王权之象征,从秦朝开始,皇帝采用以玉为玺的制度,一直沿袭到清朝。在汉代,皇帝死后,都要噙玉石,穿玉衣。清代以后,大量从洪沙瓦底进贡来的缅甸玉,开始风靡皇宫。”
  “那时,宫廷用的碗筷、盆盂、盒子等日用品大多都是翡翠制品。尤其是慈禧当政后,她对翡翠的痴迷已近乎疯狂。专门派出太监为钦差,常住滇省,负责翡翠玉原石的采掘、购买、打磨、制作等。而馥英,就是办这差事的一个太监。”
  听刘国栋说完,虞松远说道,“也就是说,维克道安爷俩只偷回若干金银珠宝回去,而没有将这些石头运回法国。是不是他们也盯着中国的玉器市场?”
  “有可能。中国是一个有完整玉文化的国家,全世界绝一无二。翡翠又是玉中极品,中国人趋之若鹜。这肯定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刘国栋肯定地说。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