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鬼棺?好像有点印象,具体是什么来着?”黄九枚一下被勾起了好奇心,随即问道。
  “我也是听老一辈人提起过的,那个时候,北东才被开发出来,我师兄的太爷爷所经历的。”
  就在齐天山山脚下。有传说,这齐天山下面压着的就是阴曹地府。要是没齐天山压着,那阴曹地府里的鬼怪早就祸害人间来了。
  还说,奈何桥下就是忘川河,忘川河尽头就是落水河的出水口。但传说毕竟是传说,当不得真。
  这落水河自古是崂水支流,湄河夺崂水入海,又成了湄河的支流。
  才到北东时,政府挖了新落水河,引流骆马湖水,东流入海。之后落水河泛滥,又在齐天山交界处设立分洪道。
  分洪道挖成,落水河泛滥情况得到了改善。但也仅是改善,之后又爆发了两次大洪水,所以再次对落水河进行了治理。
  治理的落水河段,这一段的落水河水,已经从东山的群山之中奔涌出来,进入了宽广的平原。
  不过事儿也是这儿传出的。
  第339章 齐天山传闻
  这一段的落水河水,既宽又深,而且多沼泽,也是怪事最多的一段。每次发水,河水中总能看到三四米长的大鲤鱼,十多米长的大蟒蛇,如小船一般的大王八。
  另外,各种死去的尸首更是不计其数。还有什么,不长脑袋的摆渡人,水面上奔跑的小孩儿,岸边排长队的灯火等等,实在诡异的很。
  现在科技发达,修桥铺路扒河都有大型机械,那时候可什么都没有,靠的就是劳动力。
  那时候扒河也叫上河工,当天返回的叫小河工,在工地吃住的叫大河工。落水河治理是大工程,大家伙都得在工地上吃住,所以没有小河工这一说。
  河工组成部分,每个生产队的壮劳力,都是当时地主阶级被分配过去。
  而当时金三喜的太爷爷,有点儿地产,所以就被划分为了地主阶级,分配到北东干活去了。
  那时候金三喜的爷爷都四十多了,也没干过重活,早些年还抽鸦片,身子骨弱得很,上河工出不了大力,就在河底清淤泥。
  而金三喜爷爷才二十出头,性格生冷,没脑子有力气,就从河底往上拉车。这里说明一下,从河底拉车运淤泥,必须是两个人,一前一后。后面的人掌握车把推,前面的人在前面用绳子拉。
  推车的还好,掌握住方向就行了,拉车的呢,所有的力气都在他身上,是个累人的活儿。一天下来,再强壮的劳力,都受不了。
  金三喜爷爷告诉他,就有人给累死了。逞能,别人一天拉三十车,他偏要拉五十车,河工活干完了,人也累的不行了,到家没几天,就死了。
  你想,从河底到岸上几十米,坡陡路滑,泥泞难行,就连徒步走上来都很费劲,更不用说拽着一辆装满了淤泥的平板车。
  每个人都肩背着一根绳低头弯腰奋力朝前跑——只能跑不能走,走没有那个冲力,上不来坡。一个壮小伙,皮肤被太阳晒的黝黑,身上斜挂着一根粗带子,一溜小跑,一口气把整车泥土拉到岸上。
  倾了土,拽着车返回河底,不能歇,河底装车的等着呐。就这样,反反复复的跑,那滋味,没参加过大河工的人是无法想像的。
  金三喜爷爷说,累是累了点,每次上河工,他们爷俩都很高兴。之所以高兴,说了都辛酸。爷俩是地主阶级,那是要受到特殊对待的,所以基本上就没什么吃的了。
  那饿劲儿,就金三喜爷爷的话说,爷俩互相看着,都能从对方眼睛里发现绿光。
  但是呢,爷俩只要上了河工,政府就得管饭,一天三顿,一顿都不能少——煎饼馒头咸菜,而且有时候还能沾点荤腥。
  干了一天活,累得要死,那饭,吃起来特别香。金三喜爷爷说,要是没人管着,他一顿能干十几个馒头。
  话说这天,天气阴沉的厉害,乌压压的黑云迎头压过来,到了下午下起了大暴雨。这暴雨一起,竟然下个没完,铺天盖地,一直下到天黑。
  当时是夏初,为了方便河底作业,在上游修建了一道大坝,把上游的河水拦住。金三喜爷爷说,到了晚上,大家伙过得担惊受怕。
  都说,这雨水下的这么大,要是大坝决了堤,大家伙的劳动成果白忙活是小事,万一把河工们给冲河里,救都救不过来。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