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62)(5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盐引这个东西,就是发家致富的宝藏。衣冠南渡之后,整个扬州地区,乃至江南地区能有如今的千载繁华,除了当地本身就是鱼米之乡,和当地盐业的发达,两淮盐商遍布全国也不无关系。
  明代除了实施盐铁专卖,还实施开中法。
  所谓开中法,就是因为边境苦寒缺少粮食和各种生活物品,官府鼓励各地商人前往边关开拓市场。
  官府就以盐引为吸引,在商人们将粮食运输到边境的屯军之处后,从当地守军那里换取盐引,进行合法的食盐买卖。
  盐引一物,将皇城,商人和驻地军地联系到了一起。
  从开国至今,这个打开财富宝藏的钥匙,就被牢牢地掌握在各个皇亲国戚,位高权重的宦官和地方的封疆大吏的手中。
  没有一点路子,根本接触不到这个生意。
  之前那个春兰丫头不小心泄露了,王老爷朝中有人,就说明了一切。
  现在杨休羡则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消息。
  王老爷不但朝中有人,军中有人,就连瑶民中也有人。
  这话怎么说?
  万达感觉好像隐隐约约地抓住了一些要点。
  你说的是说商屯吧。
  第一个反应过来的,是熟悉当地民情的梅千张。
  应该是有瑶人给那个王老爷种地。
  哎?不是说商人负责把粮食运到边疆么?怎么是种地呢?王员外不是商人?是地主?
  邱子晋有些想不通。
  从内陆运粮到边境,一路上有多少消耗?还不如就地开垦田地,雇佣当地土人种田。这样一来,还能省去在沿路的奔波损耗。
  梅千张摇了摇脑袋,我在广西多地都看到过。很多僚人,都为汉人的富商种地为生。
  那么最重要的问题又来了这些从京城,或是从两淮地区远道而来的商人,本不应该在本地拥有田地的。
  他们现如今在当地拥有的土地,被称为商屯,又叫做盐屯。是专门供给当地驻军粮草的明代特色产物。
  于是不可避免地,由涉及到了另外一个明代特色产物
  啊!又是流民!又是流民!又是侵占田地。
  万达听到这里立即就明白了,从京师到广西,绕了一圈,又面对上了老问题。
  商屯设立的初衷肯定是好的,正所谓召商输粮而与盐,在当地屯田不但可以直接军队供应粮草,还能开垦边疆土地,减少荒地,一举两得。
  但是开垦土地是需要人的,商人都是逐利的,雇佣没有身份的流民和人工价格低廉的僚人就成为了不二之选。
  利用各种手段,兼并当地土人本身的土地,让他们成为自己的佃农,简直就是快速发展屯田的不二之选。
  如此一来,必然有大部分的僚人失去了原有的土地,要么留下成为流民,给盐商们种地,成为黑户佃农。要么就干脆铤而走险上山,成为流寇。
  不但如此,官盐的利润再高,也高不过私盐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