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106)(1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甚至还有所谓炸窑一说,天数不对,一整个窑内的所有瓷器全部毁灭。甚至窑厂本身都可能发生危险,乃至殃及人命。
  因为不可控的变数实在太多,古人在烧窑之前,包括开窑那天,工匠们都会选择黄道吉日,并且供奉火德星君,在算准的吉日吉时开窑,以祈求平安无事。
  莫说在烧柴烧炭,无法精确掌握温度的古代,哪怕六百年后的瓷器陶器艺术家们,在面对可以控温控湿的电磁炉的时候也会发生炸窑窑变的情况。
  除了一句天数,真的无法解释这一切发生的原因。
  听到杨休羡这番解释,万达懵懵懂懂地捉住了些要点
  就是说,最近的一次窑变里,偶然烧出了一批精品瓷器,比预想的更加精彩,所以那个梁太监迫不及待地把它们送到京城上供去了是不是?
  那这不是好事么?
  万达理所当然地想着。
  这不就是限量版嘛,好东西送进皇宫天经地义啊。
  当然不是好事。
  邱子晋也听到了他俩的谈话,回过头看着万达。
  窑变之事,可遇而不可求。这一次烧成这个样子,惊天动地,流光溢彩,皇上看了龙颜大悦。但是下一次呢?皇家的贡品可是要求年年上供同样的形制的。如何回回都能得到上天的眷顾?若是回回得到,那还算是窑变么?
  万达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有点触类旁通的感觉。
  据姐姐身边的陈司膳所言,这宫里的日常饮食其实比宫外大户人家来得要无趣的多。
  尤其是不时不食这点,除了因为皇帝身为天子,要顺应天理,不可与天时季候相反。
  更重要的是皇帝偶然一次在冬天吃到了西瓜,之后每个冬天都想吃西瓜怎么办?
  一旦成为贡品,就意味着成为常例,常例不容更改,一改就是劳民伤财。
  贡茶、贡瓷、贡缎也都是同样的道理。
  身为帝王,一生被宫墙所困,不知外头节气变化还情有可原。
  若是身边的太监宦官为了一己私欲,讨好皇帝和娘娘,导致特例成为了常例,那就是大错特错了。
  邱子晋不悦地转向何瓛,何郎中,我听说自从你担任督陶官以来。就未曾将窑变的瓷器作为成品上供,而是就地封存。就是为了避免内局之人,逼迫陶工烧制同样效果的陶瓷出来。怎么如今又开了这样的风气出来?
  当地陶工之所以爱戴这位何郎中,除了他愿意为了给陶工说话,与负责督办监造的太监争取合理的工期和报酬之外,据说最重要的就是他敢于顶住压力,不上供窑变瓷器。
  怎么如今看来,难道这口碑是虚假的不成?
  大人,这事儿不能怪我们何大人。
  见到邱子晋对何郎中疾言厉色,陪同何郎中一同前来的窑厂工头主动出声了。
  一旁站着的官吏刚要斥责,就被万达眼明手快地拦了下来。
  你说,我们听着。
  老朽姓庄,在这御器厂里已经干了二十多年了,还是老老皇上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为内廷烧制陶瓷了。
  老头对着众人拱了拱手。
  以前负责督造的公公姓张。那位张公公性格不紧不慢,与我们何郎中配合的相得益彰。何郎中提出不要上缴窑变瓷器的提议,也是那位张公公同意的。为此,还特意在窑厂北面建了一个仓库,专门用来存放窑变之器。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