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节(2 / 4)
“朕一想到此事就心痛如绞,所以回来之后就特意召见了几位太医,听他们所言,道是京中天气炎热,不便养伤,所以朕便打算送二皇子去圆洲避暑山庄住上一段日子,先调养好身体再说。”
“依朕之见,这议储之事,就待二皇子的伤彻底好了再说吧......他现在的身体,只宜静养,又哪里受得了储君的册封礼和繁重的政事呢?”
几位大臣面面相觑。
不是听说二皇子只是受了皮肉伤,只要养养就能无碍吗?
上战场打仗的将军,谁没受过些皮肉伤啊?
杨首辅跪下,道:“陛下,立储乃为定朝臣,定天下人心。若不立储,昔日岑氏之祸,必会再演,二殿下的伤势可慢慢调养,但立储之事,却实在不宜再拖。”
第62章 立储
贞和帝手撑着御案, 气得胸膛起伏。
德庆看着形势不对,他还真怕皇帝给气个好歹来......上回听说二皇子被刺晕倒那是装的, 但这回可就是真的了......
可他只是太监总管, 管不着朝廷重臣,也不好随意插言, 只能轻唤了一声陛下, 然后就对下面的杨首辅使眼色。
但杨首辅要么不说,既说出话来那就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连皇帝都怼, 哪里会看个太监的眼色?
就这样僵持了许久。
空气凝滞,好像只剩下了贞和帝的喘息声。
若贞和帝真是个昏君, 他可能就甩袖离开了。
或者他也能不管不顾的下道圣旨, 想立谁为储君就立谁为储君。
可偏偏他一向自诩自己虽不及尧舜, 但却也是殚精竭虑,勤政爱民的一代明君。
将来留在史书上的记载也该是大周朝的中兴守成之君。
这样要名留青史的明君如何能做出枉顾祖宗礼法, 不顾众臣劝诫, 仅凭自己喜好的一意孤行之举呢?
所以他只能忍着, 拖着。
哪怕是自己奇怪的心理作祟, 也要把事情做得合情合理,仿似完全出自公心一般,同时还要让众臣都认可他的决定,认为那是圣明的决定。
就这样也不知是过了多久,皇帝的情绪终于慢慢缓和了一些。
他瞪着杨首辅,终于开了口, 但话却是对郑阁老和兵部尚书吴启同说的,道:“郑爱卿,吴爱卿,你们先退下吧。”
这是要私下好好跟杨首辅“谈一谈”的意思。
郑阁老和吴尚书听言没怎么犹豫就起身告退了。
就杨首辅,他不出声则已,既出声就是已定了主意,又岂是皇帝能劝动改变的?
郑阁老和吴尚书退下。
德庆倒是留了下来。
贞和帝看着杨首辅那张耿直的忠诚脸叹了口气。
他道:“爱卿你年纪大了,就不必拘礼,坐下跟朕说话吧。”
杨首辅没动。 ↑返回顶部↑
“依朕之见,这议储之事,就待二皇子的伤彻底好了再说吧......他现在的身体,只宜静养,又哪里受得了储君的册封礼和繁重的政事呢?”
几位大臣面面相觑。
不是听说二皇子只是受了皮肉伤,只要养养就能无碍吗?
上战场打仗的将军,谁没受过些皮肉伤啊?
杨首辅跪下,道:“陛下,立储乃为定朝臣,定天下人心。若不立储,昔日岑氏之祸,必会再演,二殿下的伤势可慢慢调养,但立储之事,却实在不宜再拖。”
第62章 立储
贞和帝手撑着御案, 气得胸膛起伏。
德庆看着形势不对,他还真怕皇帝给气个好歹来......上回听说二皇子被刺晕倒那是装的, 但这回可就是真的了......
可他只是太监总管, 管不着朝廷重臣,也不好随意插言, 只能轻唤了一声陛下, 然后就对下面的杨首辅使眼色。
但杨首辅要么不说,既说出话来那就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连皇帝都怼, 哪里会看个太监的眼色?
就这样僵持了许久。
空气凝滞,好像只剩下了贞和帝的喘息声。
若贞和帝真是个昏君, 他可能就甩袖离开了。
或者他也能不管不顾的下道圣旨, 想立谁为储君就立谁为储君。
可偏偏他一向自诩自己虽不及尧舜, 但却也是殚精竭虑,勤政爱民的一代明君。
将来留在史书上的记载也该是大周朝的中兴守成之君。
这样要名留青史的明君如何能做出枉顾祖宗礼法, 不顾众臣劝诫, 仅凭自己喜好的一意孤行之举呢?
所以他只能忍着, 拖着。
哪怕是自己奇怪的心理作祟, 也要把事情做得合情合理,仿似完全出自公心一般,同时还要让众臣都认可他的决定,认为那是圣明的决定。
就这样也不知是过了多久,皇帝的情绪终于慢慢缓和了一些。
他瞪着杨首辅,终于开了口, 但话却是对郑阁老和兵部尚书吴启同说的,道:“郑爱卿,吴爱卿,你们先退下吧。”
这是要私下好好跟杨首辅“谈一谈”的意思。
郑阁老和吴尚书听言没怎么犹豫就起身告退了。
就杨首辅,他不出声则已,既出声就是已定了主意,又岂是皇帝能劝动改变的?
郑阁老和吴尚书退下。
德庆倒是留了下来。
贞和帝看着杨首辅那张耿直的忠诚脸叹了口气。
他道:“爱卿你年纪大了,就不必拘礼,坐下跟朕说话吧。”
杨首辅没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