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重赏(1 / 2)
飞虹谷一战,李光弼率剑南军大获全胜。河北军全军覆没,主帅李归仁仅以身免,灰溜溜地逃回了灵宝。
“启禀将军,此战杀敌三万,俘虏八千,缴得战马一万六千与匹,粮草三万石,兵甲三万余件。”
一战之后,郝廷玉奉命清扫战场,仔细盘点一番后回禀道。
“好!如此一来,安贼先锋破矣。”李光弼听到这个数字,抚掌道。
站在李光弼一旁的卫伯玉,听到郝廷玉口中说出的数字,知道必然不会参假,当即露出了惊讶的神情。
朝廷二十万大军驻守潼关,与安禄山厮杀了几日,不过杀敌八千有余,最后还落得自己全军覆没的结局。李光弼不过以区区万余剑南精骑,竟然杀敌近四万,缴获无数,叫他不得不刮目相看。
十大节度中剑南镇本非强藩,可剑南镇能在短短十年内后来居上,位处前列,除了李瑁带来的特权之外,自然也少不了李光弼这些将领的扶持。
世人皆言李瑁乃当世伯乐,有识人只能,今日一看果然半点不虚。李瑁敢以四万精锐相托,将自己的左翼完全交给李光弼,果然不是随意为之。
李光弼之才,纵览陇右诸将,恐无能与比拟者。
“今日之后,方知蓟州侯用兵如神。”卫伯玉由衷感叹道。
李光弼谦虚道:“王爷帐下将帅如云,马、崔乾佑、武彦平等俱是良将,李某不过中人之姿罢了。”
卫伯玉笑道:“靖王殿下威名,在下自然如雷贯耳,来日若有机会,自当拜见。”
卫伯玉想要求见李瑁的原因李光弼自然清楚,无非就是希望李瑁能上表为哥舒翰求情。
灵宝西原一战,哥舒翰丧师辱国,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自然是犯了死罪,李隆基也是非杀不可,卫伯玉暂时率军靠于李光弼,一方面是因为哥舒翰入狱,他们无处可去,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求见李瑁,请李瑁为哥舒翰求情。
李光弼道:“今日一战只是初胜,真正的硬仗还在后面,只要卫将军能助我守住阌乡城,灭了安禄山,我必与你一同面见殿下,请殿下上表为哥舒大帅求情。”
普天之下若还有谁能为哥舒翰求情的话,那个人就只有李瑁了,更准确地说是击败了安禄山的李瑁。
只要李瑁击败了安禄山,黄河以南之地便以李瑁为尊,到时李瑁兵临长安,提什么要求,李隆基敢不答应呢?
此举虽有犯上之嫌,但哥舒翰于卫伯玉有恩,而潼关兵败错不在哥舒翰,卫伯玉岂能坐视不理。
“如此便有劳蓟州侯了。”卫伯玉拱手拜道。
李光弼道:“当今天下,能救哥舒大帅的只有殿下了,哥舒大帅在陇右有开疆之功,我等自然不会坐视不理。”
长安城,大明宫。
自打李隆基自潼关逃回长安,整个长安城都陷入了终日的恐慌之中。
高仙芝虽是当世名将,但他麾下不过是东拼西凑来的一万杂军,战力有限地很,更兼唐军新败,士气低落,士卒皆无战意,潼关城到底能守到何时谁都没有底,就连大明宫中也是惶惶不安。
就连李隆基自己都不知道,他在长安的龙椅到底还能坐到何时。
就在整个长安内外都人心一片杂乱的时候,却突然从潼关的方向加急送来了一个消息。
“陛下,好消息。”高力士手中拿着一封急报,匆忙走进了紫宸殿。
一听到高力士的话,李隆基嘴角的苦色隐隐淡去了几分,自打哥舒翰出关,他已经很久没有收到任何捷报了。
“什么消息,可是郭子仪大胜了?”
自打朔方郭子仪攻到河东后,便仿佛陷入了泥潭一般,被史思明一直拉扯在河东,一直没有打到河北,李隆基听到高力士的消息,只当是郭子仪大胜,即将打到范阳了。
高力士将急件交到李隆基的案前,回道:“启禀陛下,是潼关传来的消息,今日午间,驻守阌乡城的蓟州侯李光弼率军于飞虹谷大败叛军主帅李归仁,歼敌四万,叛军暂且退了。” ↑返回顶部↑
“启禀将军,此战杀敌三万,俘虏八千,缴得战马一万六千与匹,粮草三万石,兵甲三万余件。”
一战之后,郝廷玉奉命清扫战场,仔细盘点一番后回禀道。
“好!如此一来,安贼先锋破矣。”李光弼听到这个数字,抚掌道。
站在李光弼一旁的卫伯玉,听到郝廷玉口中说出的数字,知道必然不会参假,当即露出了惊讶的神情。
朝廷二十万大军驻守潼关,与安禄山厮杀了几日,不过杀敌八千有余,最后还落得自己全军覆没的结局。李光弼不过以区区万余剑南精骑,竟然杀敌近四万,缴获无数,叫他不得不刮目相看。
十大节度中剑南镇本非强藩,可剑南镇能在短短十年内后来居上,位处前列,除了李瑁带来的特权之外,自然也少不了李光弼这些将领的扶持。
世人皆言李瑁乃当世伯乐,有识人只能,今日一看果然半点不虚。李瑁敢以四万精锐相托,将自己的左翼完全交给李光弼,果然不是随意为之。
李光弼之才,纵览陇右诸将,恐无能与比拟者。
“今日之后,方知蓟州侯用兵如神。”卫伯玉由衷感叹道。
李光弼谦虚道:“王爷帐下将帅如云,马、崔乾佑、武彦平等俱是良将,李某不过中人之姿罢了。”
卫伯玉笑道:“靖王殿下威名,在下自然如雷贯耳,来日若有机会,自当拜见。”
卫伯玉想要求见李瑁的原因李光弼自然清楚,无非就是希望李瑁能上表为哥舒翰求情。
灵宝西原一战,哥舒翰丧师辱国,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自然是犯了死罪,李隆基也是非杀不可,卫伯玉暂时率军靠于李光弼,一方面是因为哥舒翰入狱,他们无处可去,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求见李瑁,请李瑁为哥舒翰求情。
李光弼道:“今日一战只是初胜,真正的硬仗还在后面,只要卫将军能助我守住阌乡城,灭了安禄山,我必与你一同面见殿下,请殿下上表为哥舒大帅求情。”
普天之下若还有谁能为哥舒翰求情的话,那个人就只有李瑁了,更准确地说是击败了安禄山的李瑁。
只要李瑁击败了安禄山,黄河以南之地便以李瑁为尊,到时李瑁兵临长安,提什么要求,李隆基敢不答应呢?
此举虽有犯上之嫌,但哥舒翰于卫伯玉有恩,而潼关兵败错不在哥舒翰,卫伯玉岂能坐视不理。
“如此便有劳蓟州侯了。”卫伯玉拱手拜道。
李光弼道:“当今天下,能救哥舒大帅的只有殿下了,哥舒大帅在陇右有开疆之功,我等自然不会坐视不理。”
长安城,大明宫。
自打李隆基自潼关逃回长安,整个长安城都陷入了终日的恐慌之中。
高仙芝虽是当世名将,但他麾下不过是东拼西凑来的一万杂军,战力有限地很,更兼唐军新败,士气低落,士卒皆无战意,潼关城到底能守到何时谁都没有底,就连大明宫中也是惶惶不安。
就连李隆基自己都不知道,他在长安的龙椅到底还能坐到何时。
就在整个长安内外都人心一片杂乱的时候,却突然从潼关的方向加急送来了一个消息。
“陛下,好消息。”高力士手中拿着一封急报,匆忙走进了紫宸殿。
一听到高力士的话,李隆基嘴角的苦色隐隐淡去了几分,自打哥舒翰出关,他已经很久没有收到任何捷报了。
“什么消息,可是郭子仪大胜了?”
自打朔方郭子仪攻到河东后,便仿佛陷入了泥潭一般,被史思明一直拉扯在河东,一直没有打到河北,李隆基听到高力士的消息,只当是郭子仪大胜,即将打到范阳了。
高力士将急件交到李隆基的案前,回道:“启禀陛下,是潼关传来的消息,今日午间,驻守阌乡城的蓟州侯李光弼率军于飞虹谷大败叛军主帅李归仁,歼敌四万,叛军暂且退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