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代文里卖辣椒 第107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在改革开放之前,国营厂的盈亏是国家在买单;而在改革开放后就是工厂自负盈亏,政/府不再为国营厂的亏损负责。
  我们都知道,改革开放后国内被压抑了十多年的经济再次活跃起来,各种私营厂、个体户层出不穷,“下海”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而正是因为这些私营企业的兴起,对国营厂造成了巨大冲击,在这种猛烈冲击下,绝大多数国营厂都是在走下坡路的,厂里不说盈利,不亏损就是好的。在这种情况之下,国营厂的工人工资是不会升的,这个情况一直持续到九十年代轰轰烈烈的下岗潮;
  再来看国民需求,那个时候十年文/革结束没两年,人民对于物质的需求极其的庞大,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政/府都在解决这个问题,然后疯狂的发展经济、想方设法的让老百姓手里有钱。
  所以,在这一阶段,人民对物质的需求量很大,而市场供应却不足,所以这会导致物价上涨,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国内的物价一直都在持续上涨,而且涨的还不是一分两分。然而工人的工资却一直没变,甚至到了下岗潮的时候有的工人已经连工资都拿不到。
  这也就是说,收入和支出它不对等。
  那个时候人民将收入的大部分钱都用在基本生活需求上面,而不是像今天这样追求更高层次的享受。
  要知道,根据我国历史数据,85年北京的恩格尔系数都是50.6%,这个数据代表什么?代表85年北京才刚刚摆脱贫困、进入温饱阶段。
  更遑论像其它更偏远更穷地方,那里的人民百姓只会更穷、更没钱。
  所以,不要拿今天的工资和粮食物价去转换八十年代的物价,两个时代的国情不同,两者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第116章 116
  =============================
  这顿饭吃了有一个多小时才吃完。
  陈向武有三个儿子陪着, 三个孙子也在旁边夹菜加汤伺候,就连杜星纬这个客人都陪他喝了不少,这一连串下来那喝的叫一个高兴, 看谁都顺眼的很。
  要不怎么叫酒桌文化呢?这一顿饭下来,杜星纬也跟陈家人熟了不少, 尤其在陈家人眼里杜星纬还是属于那种非常有见识的人, 他知道很多他们所不知道的事,每一件说出来都能他们向往不已, 新鲜的很。
  这人稍微一说得上话, 那可不就会问自己感兴趣的事吗?杜星纬再一开口, 招来的惊叹可想而知。
  陈辰甚至还听到李氏跟她几个媳妇嘀咕,“以前真没看出来杜星纬脾气这么好,说啥都应, 也不嫌烦。”
  王桂枝赞同道:“以前还是听村里那些话听多了,然后觉得杜星纬这人凶的很,可实际上人家就不是那样的人。”
  李氏冷哼一声, “你听那些人的鬼话,一天到晚嘴巴里没几句真的。”
  冯招娣道:“可不是。”
  “……”
  陈辰听的就很满意。
  桌上的碗筷餐具已经全部被女人们拣到厨房清洗干净, 地上的垃圾也用扫帚稍微扫了一圈, 男人们坐在一起说着话,几个小却不老实, 你争我抢的想抓糖,谁也不肯谦让。最后惹的李氏厌烦了,一骨碌的全把人赶了出去,一个都不准备拿, 几个小的瞬间就老实了。
  杜星纬在跟大家说话,陈辰倒是时不时的左右蹿蹿, 没死坐着不动。
  等到外头天彻底黑了,这大冬天的也就到了该睡觉的时间,杜星纬刚讲完大家感兴趣的电视机,见着时间差不多了就起身告辞。
  大家都叫他再坐坐,杜星纬没应,然后一个二个的就喊他以后经常过来玩,这次杜星纬应了。
  陈辰的几个堂哥还有陈前跟着一块把杜星纬送到院门口,陈前跟杜星纬熟,说起话来也自然的很,“星纬哥,以后常过来玩啊。”
  杜星纬应了句行。
  大家都在说着客气的话,众目睽睽之下,陈辰也不能做点什么,只能叮嘱道:“回去早点歇着。”
  杜星纬今晚喝了不少的酒,也喝了不少的鸡汤,酒没醉,鸡汤倒是快醉了。加上再被今晚这场“家宴”的冲击,此时见着朦胧月光下陈辰那张脸,就很想把人拽过来一起带回家去。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