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反派他长兄(穿书) 第153节(3 / 4)
第197章
夜中的冷凉雨丝, 叩打在檐角,俨若飞羽流商,嘈嘈切切, 奏出一曲动听悦耳的律曲, 屋外, 是一片此起彼伏的喧嚣与躁动,屋内,却如死水一般沉寂,满院骤地陷入一种人籁无声的境地, 温廷安的心率随着窗扃之外的雨丝,携同砸垂而下,掩藏在袖裾之中的手, 松了又紧, 紧了又松,她不可置信地凝视温青松, 委实无法料想到,老太爷竟是提出这般一个苛刻的条件。
这一生一世, 都不能恢复谢姓,这摆明就是不打算让温廷舜认祖归宗么?
从这一方面,也能如实反映出一桩事体,温青松并没有真正接纳温廷舜。
说到底, 温廷舜的身份, 仍旧是让温青松忌惮不已。正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在温青松的眼中, 若是要真正接纳温廷舜,除非让他一生皆冠以温姓, 成为温家人,将他的根柢铲除掉。唯有这般做,这才让他真正获取温家的信任,被温家所接纳。
历经一片相对冗长的沉默后,温廷安问道:“他答应了吗?”
温青松嘴唇抿成了一条线,良久适才开口:“若是他没有应答此事,那么,他方才便是出不了这一座屋子了。”
老爷子的话辞,格外地温和,字字句句却是暗藏机锋,尾调枯哑苛沉,甚至藏有一丝胁迫之意。
温廷安切身地感受到,自己身躯逐渐凉却了下去,嗓音也寒冷了起来:“温廷舜他此前郑重地承诺过,他不会复辟旧朝,他致力于将生命的重心,放置维护大邺的江山社稷当中。老太爷,您不也看到了温廷舜所做的事了么?他率引宣武军,镇守在边陲之地,披坚执锐,征战沙场,此番为了赈济粮灾,复又躬自下岭南借粮,鉴于种种,这难道还不足以证明,温廷舜对温家、对大邺并没有贰心吗?”
温廷安一错不错地凝视着温青松,稍微克制着情绪,问道:“为何您要用冠姓权,来苛求他?”
温廷安觉得温廷舜的牺牲很大,为了能够跟她在一起,他可以连谢姓都摒除掉。
就相当切掉他的根。
这何其残忍。
温青松闻言,苍朽的声音藏着一丝微愠之色,他用藜杖敲了敲地面,嗓音如若敲山震虎,道:“那小子在崇国公府蛰伏了这般多么年,受此欺瞒,我都没有去计较什么,今时今刻,我教他摒除谢姓,如此一桩小事,又能算得了什么?”
在温廷安的注视之下,温青松话语骤地变得柔和起来:“再者,我让他摒除谢姓,一生姓温,其实是为你的人生着想。安姐儿,你是温家的嫡长孙女,我不想让任何人教你受委屈。你既是心悦于那小子,我便竭己所能,不能教他让你受任何不该有的委屈。”
温廷安本来是不太能理解温青松的做法的,但老爷子刚刚所述的这一席话,让她怔然了一下。
一股暖热的流水,在凉寒的心野上逐渐涨了潮,将她的心壁浸泡得发麻、肿胀,潮水退潮,复又徐缓地涨了起来。
这一会儿,温廷舜的心绪变得很是复杂,针对温青松褫夺温廷安认祖归宗的权利,她有些不同意他这样的行止,但老爷子适才也解释过了,他这样做的缘由,皆是为了她。
让温廷舜一生姓温,不复姓谢,这便是意味着他不会叛变,不会存有贰心。
原来,温青松是出于这样的考量。
温廷安掩藏在袖筒之下的手,原是紧紧拢着的,此一刻徐缓地松弛开来,她虽然不同意温青松的做法,但在目光的光景里,她站在他的立场上,便是能够感知到一种共情与同理心。
在一片簌簌淋漓的雨声当中,温廷安心中添了一丝绵长的触动,她拎着一张杌凳,腾挪至温青松近前,她徐缓地告了座,拂袖抻腕,将温青松的一只苍朽起斑的手,放置在她的手掌心上。
老人的手,枯瘦得特别厉害,从指端到指节,从掌心抵掌背,皮肤显得比以往要松弛,因常年习剑之故,指腹和虎口覆了一层极厚实的茧子,但历经岁月的磨砺和蹉跎,衬出一副柴瘦嶙峋的骨相。掂在温廷安的掌心腹地上时,她觉得这一只大掌,轻若一撮风絮,很多实质的东西,仿佛被时光磨蚀得一干二净。
这也让温廷安由衷地觉知到,近前的老人,他其实已经是一具空荡荡的躯壳了,是一个千疮百孔的标本,简言之,他已然濒至风烛残年的年纪,仅剩下最后一口气吊着。
温廷安原先滋生出的一丝怫然,旋即被这一个认知,冲撞得支离破碎。她觉得,自己不应当去同温青松较真的,温青松所做的这一切,是为了她好,至少出发点是善意的,是关涉着一个长辈对后背的仁慈与爱护。
是以,为何不搁放下「较真」,去与温青松达成一种和解呢?
甫思及此,盘亘在温廷安心中的一种郁结,旋即烟消云散了去,心上那一条起了微澜的心河,重新臻至平寂,不见一丝一毫的涟漪。
温廷安缓缓地斟酌着字句,尔后,徐缓地垂下了眸睫,纤薄的眼睑微微收持起来,用柔和的口吻说道:“晚辈晓得了,晚辈知道这是您为我好。”
温青松点了点首,蒙了一层厚厚翳影的眸心,蹒跚地转腾过来,视线是想要聚焦在她身上,努力地看清她。
温青松愈是努力,但瞳仁上聚拢起来的污浊感,就会变得愈发峻重。 ↑返回顶部↑
夜中的冷凉雨丝, 叩打在檐角,俨若飞羽流商,嘈嘈切切, 奏出一曲动听悦耳的律曲, 屋外, 是一片此起彼伏的喧嚣与躁动,屋内,却如死水一般沉寂,满院骤地陷入一种人籁无声的境地, 温廷安的心率随着窗扃之外的雨丝,携同砸垂而下,掩藏在袖裾之中的手, 松了又紧, 紧了又松,她不可置信地凝视温青松, 委实无法料想到,老太爷竟是提出这般一个苛刻的条件。
这一生一世, 都不能恢复谢姓,这摆明就是不打算让温廷舜认祖归宗么?
从这一方面,也能如实反映出一桩事体,温青松并没有真正接纳温廷舜。
说到底, 温廷舜的身份, 仍旧是让温青松忌惮不已。正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在温青松的眼中, 若是要真正接纳温廷舜,除非让他一生皆冠以温姓, 成为温家人,将他的根柢铲除掉。唯有这般做,这才让他真正获取温家的信任,被温家所接纳。
历经一片相对冗长的沉默后,温廷安问道:“他答应了吗?”
温青松嘴唇抿成了一条线,良久适才开口:“若是他没有应答此事,那么,他方才便是出不了这一座屋子了。”
老爷子的话辞,格外地温和,字字句句却是暗藏机锋,尾调枯哑苛沉,甚至藏有一丝胁迫之意。
温廷安切身地感受到,自己身躯逐渐凉却了下去,嗓音也寒冷了起来:“温廷舜他此前郑重地承诺过,他不会复辟旧朝,他致力于将生命的重心,放置维护大邺的江山社稷当中。老太爷,您不也看到了温廷舜所做的事了么?他率引宣武军,镇守在边陲之地,披坚执锐,征战沙场,此番为了赈济粮灾,复又躬自下岭南借粮,鉴于种种,这难道还不足以证明,温廷舜对温家、对大邺并没有贰心吗?”
温廷安一错不错地凝视着温青松,稍微克制着情绪,问道:“为何您要用冠姓权,来苛求他?”
温廷安觉得温廷舜的牺牲很大,为了能够跟她在一起,他可以连谢姓都摒除掉。
就相当切掉他的根。
这何其残忍。
温青松闻言,苍朽的声音藏着一丝微愠之色,他用藜杖敲了敲地面,嗓音如若敲山震虎,道:“那小子在崇国公府蛰伏了这般多么年,受此欺瞒,我都没有去计较什么,今时今刻,我教他摒除谢姓,如此一桩小事,又能算得了什么?”
在温廷安的注视之下,温青松话语骤地变得柔和起来:“再者,我让他摒除谢姓,一生姓温,其实是为你的人生着想。安姐儿,你是温家的嫡长孙女,我不想让任何人教你受委屈。你既是心悦于那小子,我便竭己所能,不能教他让你受任何不该有的委屈。”
温廷安本来是不太能理解温青松的做法的,但老爷子刚刚所述的这一席话,让她怔然了一下。
一股暖热的流水,在凉寒的心野上逐渐涨了潮,将她的心壁浸泡得发麻、肿胀,潮水退潮,复又徐缓地涨了起来。
这一会儿,温廷舜的心绪变得很是复杂,针对温青松褫夺温廷安认祖归宗的权利,她有些不同意他这样的行止,但老爷子适才也解释过了,他这样做的缘由,皆是为了她。
让温廷舜一生姓温,不复姓谢,这便是意味着他不会叛变,不会存有贰心。
原来,温青松是出于这样的考量。
温廷安掩藏在袖筒之下的手,原是紧紧拢着的,此一刻徐缓地松弛开来,她虽然不同意温青松的做法,但在目光的光景里,她站在他的立场上,便是能够感知到一种共情与同理心。
在一片簌簌淋漓的雨声当中,温廷安心中添了一丝绵长的触动,她拎着一张杌凳,腾挪至温青松近前,她徐缓地告了座,拂袖抻腕,将温青松的一只苍朽起斑的手,放置在她的手掌心上。
老人的手,枯瘦得特别厉害,从指端到指节,从掌心抵掌背,皮肤显得比以往要松弛,因常年习剑之故,指腹和虎口覆了一层极厚实的茧子,但历经岁月的磨砺和蹉跎,衬出一副柴瘦嶙峋的骨相。掂在温廷安的掌心腹地上时,她觉得这一只大掌,轻若一撮风絮,很多实质的东西,仿佛被时光磨蚀得一干二净。
这也让温廷安由衷地觉知到,近前的老人,他其实已经是一具空荡荡的躯壳了,是一个千疮百孔的标本,简言之,他已然濒至风烛残年的年纪,仅剩下最后一口气吊着。
温廷安原先滋生出的一丝怫然,旋即被这一个认知,冲撞得支离破碎。她觉得,自己不应当去同温青松较真的,温青松所做的这一切,是为了她好,至少出发点是善意的,是关涉着一个长辈对后背的仁慈与爱护。
是以,为何不搁放下「较真」,去与温青松达成一种和解呢?
甫思及此,盘亘在温廷安心中的一种郁结,旋即烟消云散了去,心上那一条起了微澜的心河,重新臻至平寂,不见一丝一毫的涟漪。
温廷安缓缓地斟酌着字句,尔后,徐缓地垂下了眸睫,纤薄的眼睑微微收持起来,用柔和的口吻说道:“晚辈晓得了,晚辈知道这是您为我好。”
温青松点了点首,蒙了一层厚厚翳影的眸心,蹒跚地转腾过来,视线是想要聚焦在她身上,努力地看清她。
温青松愈是努力,但瞳仁上聚拢起来的污浊感,就会变得愈发峻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