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60)(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秦汉时期讲究事死如事生,死后的规模一应参照生前,但自汉中期起便渐有薄葬之风。
  加之宋代皇陵在金元入侵时全数遭挖掘,里面的珍奇异宝均被充为军费不说,王陵本身亦是被犁为废墟,后来更是已经成了农田。还是洪武帝登基后令人加以修葺,并且禁人樵采,如今方才有了几分王陵气象。
  有前车之鉴如此,朱元璋是真的没有打算搞厚葬这一套。
  应天府人口稠密,要在这儿圈地盘挖皇陵,远不如在地广人稀的西安方便。而且在他的计划中,是打算把子孙后代的墓穴跟自己搁到一起的。
  如果算上这点,那更谈不上规模庞大了。
  一国之主的墓葬和都城一样,都是一国的象征,一家之主的墓穴都要后世代代修葺,更何况一国之主。
  要说起来,就连他选择建陵的钟山本身还是东吴孙权的定陵处呢。一来,为了节省人力物力,二来,他对这位东吴好汉心有敬重,他都不介意同孙权做邻居了。无论从哪方面来说,他都不觉得自己的墓葬有什么奢靡可言。
  但他不可能向民众去解释这些,但不解释,这种民间的声音也的确挺恶心人的。
  加上洪武帝对外的口号一直是自己是农民的孩子,体恤平民,现在有心人声称他建墓穴奢靡,长此以往,十分败坏他的形象。
  如果洪武帝知道后世有个词语叫道德绑架,一定会和发明这个词的人握握手,他现在这种窝火感就和每个被道德绑架的现代人一模一样。
  幕后之人的用心极其险恶。
  话是他刚表示欣赏的考生说的,传是百姓传的,事情是皇家做的,一系列事件中,无论他想找谁出气都和对方没关系。
  而且最有可能遭殃的就是木白,毕竟话是他说的,尽管他当时说的是秦皇陵,但是借古讽今可是文人的老把戏了。
  但凡洪武帝不讲理一些,或者是办事的官员手稍微紧一下,一个非议皇室的大不敬罪名肯定是逃不掉的。
  哪怕洪武帝不计较,此前对这小孩的好感也会因此变成恶感,到时候就算木白性命无忧,仕途也没什么前路了。
  好一出算计。
  这作风他爷爷的太熟悉了,不用猜他都知道是谁的手笔,肯定又是那群晃笔头的家伙。
  不得不说,这次这些人是真的戳到了洪武帝的肺管子,一想到如果自己没有把宋濂流放过去,老宋头没有遇到他大孙子并且将消息传回来,他可能就会因为这些家伙的算计而把他费尽千辛万苦(木白:其实也没有)从云南来到他面前的孙子赶走,洪武帝就觉得胸腔里有一把火在熊熊燃烧。
  看来他们是真的很讨厌那考生了。太子也想到了这些,不过比起不停在运气的洪武帝,太子的心情就要和缓多了,甚至还带着点幸灾乐祸,父亲,你说他们要是知道了真相,到时候会是怎样的表情?
  真相?什么真相?
  不知道内情的锦衣卫指挥使毛骧立刻开始快速运转大脑进行信息搜索和各种推测。
  他只知道洪武帝父子对这云南考生颇为关注,但他的确不知这对大明最尊贵的父子为何会关注那毛头小子,莫非其中还有什么因缘?
  虽然脑中思绪乱转,但毛骧的面上却丝毫不敢显露洪武帝是马上皇帝,他身上的杀气之锋锐让同样上过战场的毛骧都感觉毛骨悚然。
  而当杀气几乎凝为实质,毛骧都要以为对方就要颁布命令让他动手的皇帝,却因为太子一句话平和了气息。
  暴风雨居然就这么戛然而止了?太子受宠果真不假!
  毛骧将头垂得更低了些。
  实际上,让洪武帝心情转好的,不是太子的话,而是那话语中让他生出的联想。
  如果让那些江东臣子知道,他们一直针对,并且和他们频繁过招且次次都占了上风的云南无牵无挂无势力除了年少聪明点没什么本事考生白,其实是大明的皇长孙,名正言顺的皇位第二继承人,这些老家伙会是什么表情呢?
  哎哟!一想到这点,洪武帝忽然就不想挥动手里的渴血大刀了。
  让他们再多蹦跶一会吧,起码得蹦跶到他孙子身份揭晓的那一刻。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