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穿越指南 第985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开拓海外殖民地,从印度获取棉花,这种模式虽然可行。但在航海成本进一步下降前,是不可能抑制本土棉田无序增加的。商人和农民,只会根据眼前利益做事!
  什么,用化肥提高农业产量?
  直到朱家父子穿越那会儿,已经21世纪了,全球也只有十多个国家能自产化肥。
  化肥是工业革命的产物,而不是工业革命的前提。
  历史上的第一种化肥,是鸦片战争前后才出现的。而解决化肥的大规模生产问题,更是在辛亥革命的前两年。从化肥在实验室出现,到化肥的大规模生产,用了半个多世纪。
  朱国祥要是能把化肥大规模搞出来,以那种科技水平,大明早就能开着飞机投炸弹了!
  伸手在小火炉上向火,朱国祥问道:“下一步,你准备做什么?”
  “吞掉大理,”朱铭说道,“不过要等粮食充裕以后,去年打西夏耗费了太多粮草,而且连年天灾搞得储粮所剩无几。如果能风调雨顺两三年,征讨大理的粮草就够了。现在打当然也可以,但战后移民的粮食没法解决。”
  朱国祥道:“广西、川南、湘西、贵州,一直在流放罪犯和移民开垦。继续这样搞十年,等边境人口充实起来,再打大理就瓜熟蒂落了。为啥要急着几年时间搞定?”
  “铜矿,”朱铭解释道,“铜钱外流太严重,反而是白银进口多起来,逼得我把铜本位都改成银本位了。以前是银价锚定铜价,现在是铜价锚定银价。”
  “云南那边的铜矿是很多,但能把缺铜的问题解决?”朱国祥对此一知半解。
  朱铭笑道:“清朝中后期,中国95%的铜产量来自云南。云南铜,江淮盐,那是清朝中期的两大财源。”
  朱国祥问:“云南的铜矿,现在勘探出来了吗?”
  朱铭说道:“肯定没有勘探完,但已经在开采的就足够了。听商人带回的消息说,大理国在三年前,一次性就用铜铸了上千尊大小佛像!”
  “大理国真有钱。”朱国祥啧啧赞叹。
  甚至早在南诏国时期,就已出现重愈十万斤的建极大铜钟,到如今都还是大理的镇国之宝!
  可想而知,那里是真不缺铜。
  大理国灭亡原因:产铜!
  (有人说,宋代宰相的俸禄才300贯。真实情况是,宋代宰相有各种福利,仅食料钱一个月就补贴300贯,如果带节度使虚衔就补贴400贯。还有职钱、禄粟、添支钱、元随钱、贴职钱、公使钱、冬春绫罗绸缎、炭薪草料蜡烛食盐……)
  (一个身兼观文殿大学士的宰相,仅公使钱就有每月1500贯。拿包拯获授的龙图阁直学士来举例,仅这个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每月就有500贯的公使钱。公使钱说是用来公务接待,其实全凭当官的自行处理。)
  (朱铭把那些杂七杂八的都取消了,只保留少部分福利。中枢重臣即便月入千贯,也仅是宋朝的多少分之一。)
  第1002章 电气时代?
  聊了一阵,朱国祥站起来:“给你看一样东西。”
  “什么东西?”朱铭好奇跟上去。
  朱国祥笑着说:“保证你看了震惊得很。”
  大冬天的,风雪交加。
  父子俩坐着马车,前往东廓城。
  那里有个小院,以前用来藏匿宝马车,朱国祥还带着工匠在那儿搞发明。
  虽然朱国祥已经搬走好几年,但那个小院却一直留着。
  “嘎!”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