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0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先说好,盐州这种和硬抢来没区别的地方很难管理,往利氏不一定听话,盐州百姓也不一定接受官府管束,那地儿是西夏的産盐地,等西夏朝中稳定下来肯定要找事儿,管理难度和定边军截然不同。
  苏子安是有本事,但是这次真的不一定行。
  他们丑话说在前头,将来盐州出了乱子官家不许乱来。
  第244章
  *
  皇帝在对外战事上态度强硬,满朝文武都知道他们劝了没用,不到要命的时候也不会再死命的劝。
  没办法,皇帝真的能把他们贬到犄角旮旯里度过余生。
  至于什麽时候才是要命的时候,目前还有待考论。
  王韶在河湟降服一个又一个吐蕃部落,苏景殊在定边军的动静不比河湟小哪儿去,两边相辅相成同步进军,每当有朝臣想建议这边进度太快不稳当的时候那边就能搞出更大的动静。
  两边一起弹劾官家不高兴,一次只弹劾一个显得他们好像支持另一个,两个都不弹劾又显得他们一点意见都没有。
  朝臣们不敢直接去骚扰皇帝,于是转变策略骚扰两府相公让他们帮忙转述。
  两府的相公们:……
  他们像傻子吗?
  朝会上吵来吵去不耽误官家按他的想法来调整西北的对外政策,西北各州的官员在收复失地时也没拉胯,这几年的战事比前些年多,百姓身上的赋税却没有变多,甚至在灾年的时候还能分出部分钱粮来赈济百姓。
  百姓能活下去就不会发生民变,民间没有民变就说明地方官治理有方,边地的地方官治理有方自然而然能吸引外族归附,外族归附时带着人口地盘也不稀奇。
  天时地利人和俱在,多好的收复失地的时机,这时候依旧反对收复失地的大臣究竟是何居心?
  收复失地又不是开疆拓土,开疆拓土需要找好理由才能行动,收复失地还需要找理由?那不是有能力了立刻就能办的事情吗?
  摇头.jpg
  官家自认为是个一碗水端平的好官家,定边军把盐州圈进来顺势升为盐州,河湟那边也不能苛待,于是刚改名没多久的镇洮军也顺势升为熙州。
  盐州知州苏景殊,熙州知州王韶。
  满朝文武都觉得哪儿不对劲,但是又想不出来到底是哪儿不对劲,于是只能眼睁睁看着宦官带着诏令离开京城。
  最新投降的番邦首领要进京接受封赏,边州官员也要趁此机会稳定局面,每次收复失地伴随而来的都是海量的工作。
  功劳和工作量呈正相关,边地官员全都痛并快乐着。
  定边军刚成立不到一年,下辖两城两寨五堡,各堡寨之间联系不大,就是单纯分散在边地关隘的军事堡寨。
  说有联系吧,也没啥联系,说没联系吧,也不是全然没有联系。
  苏景殊原本打算全力发展定边城,等定边城发展到一定规模就申请升级为定边县。
  有个县城撑着,慢慢的就能将境内其他一城两寨五堡也发展起来。
  现在有个现成的州城,之前的计划就要改一改。
  虽然定边军和盐州之间隔着座白于山,但是问题不大,从今往後山南山北都归他们,还省得纠结敌人埋伏在山里该怎麽防备。
  盐州离灵州直线距离只有三百里,将这块地方彻底掌控在手中比拿下银州还有用。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