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刘盈笑眯眯道:“我乐意,我开心!”
  老伯被刘盈噎得说不出话。
  他本应该感激,但又有些憋闷,竟没有第一时间表现出自己对刘盈的感谢之情。
  待他回过神,刘盈已经换了个话题,问他们渔樵狩猎之事。
  乱世很矛盾。
  道路旁都是饿死人的尸骨,尸骨上卧着的野狐野兔却很肥美;
  村庄附近的小山坡寸草不生,都被砍了拔了当柴火,再远一点的山坡上的密林中,老虎悄悄探头;
  小河道中别说鱼虾,连水草都捞不到几根,大江大湖中鱼多得能冒出水面,河滩上河蚌密集,《三国志》记载,袁术的大军曾靠捡河蚌充当军粮……
  人少了,“野味”便多了。只是活着的人不敢离开聚集地,无“福”享用。
  他们不敢去茂密山林中求食,山林中的野兽却能趁着人烟稀少下山食人。
  不是时时刻刻都有乱军掠夺,乡勇大部分伤亡,都是阻止野兽下山。
  什么老虎、野猪、熊瞎子,权贵餐桌上的美味佳肴,都是乱世中乡人的活阎王。
  若村庄的柴火不够了,乡勇还要冒着生命危险去密林中砍柴火。
  其实盛世也差不多。
  盛世人口多,村庄城镇附近的柴火更难寻。樵夫走个几日,入深山砍柴,再返回村庄城镇贩卖,常能养活一家人。若稍好一些的木炭,有时候价比黄金。
  下水打鱼,入山砍柴,赚得比寻常种地多,若是熟练的猎手,还能免徭役,就是危险了些。
  刘盈和他们交流狩猎经验,询问他们附近山林情况。
  他又向村人传授了一些好用的狩猎和打鱼工具,比如宋时才出现的刺网。
  若在黄河丰水期,刺网应该能捞到不少大鱼。
  刘盈告别一个村庄,在马车上写写画画,记录下村庄的位置,和他们在乱世中保命的经验。
  尤其是见缝插针耕种收获的经验。
  这些都是萧何要求刘盈带回去的资料。
  乱世中耕种的经验若用在盛世,就算遇到荒年也可以熬过去了吧。
  还能活下去的村民个个凶悍狡诈,和淳朴没有半点关系。
  刘盈白送东西,原本该是被当冤大头欺负。但他带着精兵,路上遇到的劫匪虽在遭遇战后永远不能再说话,也能帮他宣扬战绩。
  一个强大的人做好事,村人就不会得寸进尺。
  他们会表现出自己的感激,会替刘盈扬名,甚至会从牙缝里挤出粮食,来感谢刘盈对他们的帮助。
  还有些家中已无老小的乡勇,在全村人的支持下,拿着村人凑出来的武器马匹,跟随刘盈离开。
  刘盈说要趁机征兵,但没有一次主动征过兵卒。有人跟随,他就收下;若这一处没有人跟随他,他就笑眯眯地挥手离开,神色没有半点遗憾不满。
  有些乡勇,在刘盈离开好几日后,追上了刘盈。刘盈也不担忧对方是否是奸细,统统编入队伍。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