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众臣闻言视线全部投向了江淮景,而当事人上一秒还在看热闹,此时自己竟成了被人看得热闹,心中瞬间百般滋味。
  江淮景的立场从未明确,算是朝中少数的中立且实权要职,然而今日之事,却将他推成了焦点人物。
  此时,稍有眼力见儿的大臣,赶紧上前助攻此事,众口一词的支持由江淮景主理此案,仿佛要他一定要应下这份差,从而瞧瞧他最终站队何处。
  “哦?”奉元帝道:“江协办不曾有断案过往,何以当此任?”
  林仲检道:“吏部经春闱舞弊事,虽由刑部审案,却全仰仗江协办主导,方能既肃清内部,又未耽误运作。故而,臣以为江协办断案有能,做事有度,且经前事,清白于身,最合适不过。”
  “臣先谢过林相赏识,只是此事臣纵使有心办之,恐也无力为之。”
  江淮景逮到机会,赶忙上前推脱道:“臣婉拒原因有二,一则春闱事宜乃臣部负责,其细节熟知是为本职;二则吏部才经整肃,臣之忙碌实在分身乏术。”
  这一番话下来,方才推举江淮景的大臣们,也都无话可说了,只得继续在一边观察接下来的局势。
  而林仲检已说出推荐人选,只是被人家给拒了,奉元帝也没法再继续追问,便只好转问他人。
  “武毅候可有推荐?”
  现任禁军统领苏恒刚刚也并未表态,不过众臣皆知他这人向来寡言,又只忠心皇帝,于朝堂上从不参与争辩。是以一直将他当作透明人,不甚在意。
  “臣亦觉得吏部江协办最为合适。”
  苏恒先是点到了江淮景,然其已婉,便又道:“只是江协办有本职在忙,不便脱身,则又思虑再三,方觉此事无关者可择选任。”
  他说着转身一一目光扫过,“是为礼部何尚书、兵部齐尚书、工部谢尚书。”
  话音落下,被点到名的三人立刻上前,齐尚书率先道:“回陛下,北疆前线战况不佳,本部近期宜全心于此。”
  另外两个则道:“此案事关重大,我等能力有限,难堪重任。”
  奉元帝叹了口气,“三位尚书确不适合,不如武毅候来主审如何?”
  苏恒拱手道:“陛下嘱托,臣不该推辞,只是犬子在任刑部侍郎,身份尚未清白,臣来审理此案,难以服众。”
  这烫手的山芋谁也不想接下,推来推去,当最后也没选出个人能定下。
  众臣不再言语,将决策权归还皇帝。
  殿上一时安静下来,江淮景见这局面,思量着不如硬着头皮接下这差事算了,正与开口时,便闻奉元帝咳了咳。
  “朕加以思量后,觉得这事既然由林中丞揭示,那便辛苦他负责到底罢。”
  话说到这个份上,也算是拍板子定下了,何况林知瑾今日告病未上朝,也没当面拒绝的机会。
  只是众人不免又发散思维到皇权与相权之争上,毕竟林知瑾是宰相之子,又去了御史台,割裂在两权之间,选他主理,局势当真模糊不清。
  只是这次事大,几乎到了二选一的地步,众人不太相信他能大义灭亲,结果无非是他自己请辞,或是被皇帝寻由卸任。
  散朝后,消息很快上下传开来。
  相较于其他人的猜测议论,江淮景却对这个结果并不意外,日前他带林知瑾与刘友淳进宫面圣。
  御书房内,林知瑾向奉元帝口述假-币事原委,并亲手呈上账册,是奉元帝要求他当面写成奏折,又叫他以病由避开本次朝会。
  想必在那时,皇帝就有了这样的打算,只是这目的为何,尚不明确。
  而刘友淳那边其实没什么要汇报的,该说的已经被林知瑾说完了,他跟在身侧,不过是为了保护林知瑾,以及面圣时才得见的物证。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