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在儒家创始人孔丘那里, 内圣与外王是统一的。
  内圣就是“仁”, 外王就是“礼”,所谓内圣外王,就是既要做到修德修己, 又要做到治世安民。
  对孔子来说, 内圣与外王并不是割裂的, 更没有轻重本末之分。
  而在孔子之后,孟轲坚持“内圣”的仁学, 荀况坚持“外王”的礼学, 内圣之仁学与外王之礼学这才分裂成两派。
  而这两派的根本区别, 就是到底以内圣为本,还是以外王为本。
  邵雍是思孟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所推崇的内圣外王之学,核心理念就是内圣是本、外王是末。
  在他看来,若人人都有圣人之德, 王者之政就会自然也就会实现了。
  而亚圣孟子的这句“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正是孟子贬低桓文功绩、批驳荀况事功的话语。
  同时,这也是思孟学派证明内圣为本、内圣启外王这一理念的重要论据之一。
  所以, 在礼官宣布今天辩经的主题后,众人才会立即观察起贾璋和邵参的表情来。
  而贾璋与邵参瞬间严肃起来的表情, 也佐证了这些旁观臣僚的猜测。
  他们两个,最终必将针锋相对。
  而且这简直再正常不过了。
  毕竟邵参乃邵雍之后,是思孟学派的正统学儒。
  贾璋所在的实学一派,更是继承了事功学派的道统。
  面对这句涉及学派核心理论的辩题,他们两个怎能不全力以赴?
  毕竟,这世上没人愿意成为动摇道统根基的罪魁祸首……
  在礼官宣布议题后,原朴宣布辩经正式开始。
  刚刚抽签抽到黑色棋子的邵参率先发言。
  他手持笏板向贾璋施礼,在这之后,他开口道:“孟子说仲尼的弟子,没有讲论桓文之事的,这并不是说管子无德,而是说仁德大于事功。”
  “贾侍读刚刚讲的经书就是《大学》,又讲了许多由《大学》衍生出来的治国之论。但在我看来,这些治国之论只是皮毛而已,绝非治世安民的核心要义。”
  “《大学》中记载过:‘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在我看来,格、致、诚、正等修养心性之法才是一切的根本。至于修、齐、治、平等事,不过修养心性道德后自然产生的结果罢了。”
  “不知贾侍读是否赞同我的观点?”
  旁观经筵的大臣们听到邵参的发问后,只觉邵参的言辞着实是尖锐犀利。
  不过几句话,就直切贾璋这个实学后进的要害。
  要知道,《大学》正是思孟学派推崇的经典。
  贾璋主动给陛下讲说《大学》,岂不是代表着他赞成思孟学派以心性道德为先的道理?
  但贾璋给绍治帝讲说《大学》,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贾璋最近著述刊印的经学作品就是《大学衍义增补》,眼下正是对《大学》详熟的时候。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