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章(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他明白生命不息、奋斗不已的道理,自然就不会选择浪费时间,更不会选择荒芜事业。
  他可不想等到自己须发尽白后,才暗自嗟叹、后悔年轻时错误的选择。
  “朕看了你这册子,你这法子确实不错。”
  “你折子里面提过的潘先生,现在还在津海吗?”
  “若他还在津海,朕想让他走博学鸿词科,进京任学士,也好奏对御前,为国效力。”
  贾璋听到这话后,心想,他编造隐居高人潘先生出来,一是为他摇身一变、变成治河名家一事找到一个合理的缘由。
  二是因为他不想把潘尚书几十年治河才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安到自己头上,做那欺世盗名之事。
  但这位潘先生,终究是虚构的。
  在大盛的土地上,这个人根本就不存在。
  贾璋他总不能回到大明,把潘季驯抓来给绍治帝吧?
  所以,面对绍治帝的询问,贾璋只得露出一副伤心难过的表情出来。
  然后对绍治帝禀告:“潘先生他身体不好,在臣归京前已经去世了。”
  “臣按照他的遗言,把他葬在了隐居的山里。”
  “先生无福,竟不能面见圣明天子,这可真是莫大的遗憾。”
  即便绍治帝没让贾璋做工部尚书,贾璋在离开津海后,依旧要上书给绍治帝,建议绍治帝用束水冲沙法治理河道。
  为了防止有人问自己潘先生在哪里,贾璋早就带着心腹,悄悄儿地在津海郊外的深山老林里面建造了一处假墓出来。
  问就是业已驾鹤了,如此才一了百了、天衣无缝。
  所以即便绍治帝问贾璋,贾璋心里,也没有一星半点儿慌乱的情绪。
  而绍治帝在见到贾璋的悲伤神情、听到贾璋的解释后,果然不疑有他。
  他心里,倒颇有些怅然之意。
  乡野有奇才,他却不得见,这又怎能不让人感到遗憾呢?
  毕竟,绍治帝与魏武帝一样爱惜人才,也是读过《短歌行》并且颇有感触的。
  他把册子递给身边侍立的陆英,让陆英把这册子还给贾璋。
  然后对贾璋道:“把这册子拿去给你师祖看,待你师祖看过后,就拿到大朝会上廷议吧。”
  贾璋接过细竹纸册后,伏惟稽首道:“臣谨遵陛下旨意。”
  绍治帝都没有反对贾璋治河之策的意思,杨宗祯就更加不会反驳贾璋的治河之策了。
  在问过贾璋,采用束水冲沙法会不会出岔子,影响现在的大好局面,并得到不会有任何影响的答案后,杨宗祯就对贾璋的方案点头了。
  反正每年修理堤防、为黄河清淤都要花上不少银两。
  贾璋的束水充沙法不用单独修建太多堤坝,虽然修改提防、以水攻沙需要一笔单独的开支,但这笔开支并不算太多。
  以朝廷现在的财力,完全有供给这笔开支的余力。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