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贾璋传 第127节(2 / 4)
谁能想到,不过几年的时间,烈火烹油的荣国府就随着被废的太子一起跌落云间了呢?
想来如今急着还债, 也是跟两位史侯一样想到自家当年从国库里借的钱大多都孝敬给废太子的事情了。
如今新帝登基,上皇把收债的事情交给了新帝, 还许诺把收回来的银子分一半给新帝填补内库。
如此一来,新帝焉能容忍臣僚在乾元一朝借钱给废太子花, 然后到他花钱的时候不肯还债?
太上皇这一手妙啊!
他不肯把皇帝私库和新帝分享,于是便弄出这么一个计策来, 直接就把他和新帝围绕着内承运库产生的矛盾转化成新帝和那些死皮赖脸不还钱的大臣们之间的矛盾了。
太上皇让新帝去收债,就是逼着新帝去收拾他留下来的烂摊子。
同时,这也是给新帝的考验。
如果新帝收债能力不错的话,他就同意把户部这一块的权力让给新帝。
如果新帝做不到的话,那就只能证明新帝还需要好好历练一段时间了。
新帝能够看出来太上皇的阳谋,可是他会因此体谅那些欠债不还的人吗?
新帝当然不会。
除了那些日子实在过不下去的清官廉吏以外,他谁都不会体谅。
臣僚们借钱维持自己的奢靡生活,日日锦衣肥沃,然后还拖着不还国库的银两,这就已经很可恶了。
不过这还在新帝的容忍范围之内。
真正让新帝无法接受的事情是,臣僚们当初借钱维持了他那些兄弟们的奢靡生活,如今他登基收债却没人买单,甚至还有人进宫找太上皇和太后娘娘妄图逃脱债务!
这种人简直可恶至极,新帝已经把这些人恨透了。
赵树生就是户部尚书,因为职务的原因,这些天也没少见到新帝,早就摸清楚新帝的态度了。
而贾璋他们家反应速度如此快的原因,赵树生也想明白了。
阁老他怎么可能放弃自己心爱的徒孙了?就连他眼前这位孔郎中,不也是在暗搓搓地帮着他的小师侄在说好话吗?
“唔,原来是这样。”
赵树生对孔云喟叹道:“贾家有敬畏之心就好,勋贵与国同休,只要谨慎做事,就算再落魄也落魄不到哪里去的。”
譬如现在的贾家,人人都说他们家落魄了。
可是人家家里流水一样的银子花着,御赐的五进大宅子住着,贾恩侯头顶上还有一个一品的爵位,这些东西,对于普通人来说,哪一样不都得是奋斗个几代人才能挣出来的?
而且,赵树生心里普通人也不是普罗大众认知里的普通人。
他这个普通人的最低标准,也得是家里有会读书子弟的小地主家庭。
至于那些在地里刨食的老百姓想要实现阶级跨越,除非他们家里生出来一个几十年难得一见的天纵英才,否则根本没有办法走出泥沼。
光是科举的第一步县试,就能难倒无数人家了。
除此之外,勋贵与国同休,皇帝心里还是很信任勋贵的。
像贾璋这种出身勋爵之家的文人,只要能够扛住压力,基本上都会被重用的。 ↑返回顶部↑
想来如今急着还债, 也是跟两位史侯一样想到自家当年从国库里借的钱大多都孝敬给废太子的事情了。
如今新帝登基,上皇把收债的事情交给了新帝, 还许诺把收回来的银子分一半给新帝填补内库。
如此一来,新帝焉能容忍臣僚在乾元一朝借钱给废太子花, 然后到他花钱的时候不肯还债?
太上皇这一手妙啊!
他不肯把皇帝私库和新帝分享,于是便弄出这么一个计策来, 直接就把他和新帝围绕着内承运库产生的矛盾转化成新帝和那些死皮赖脸不还钱的大臣们之间的矛盾了。
太上皇让新帝去收债,就是逼着新帝去收拾他留下来的烂摊子。
同时,这也是给新帝的考验。
如果新帝收债能力不错的话,他就同意把户部这一块的权力让给新帝。
如果新帝做不到的话,那就只能证明新帝还需要好好历练一段时间了。
新帝能够看出来太上皇的阳谋,可是他会因此体谅那些欠债不还的人吗?
新帝当然不会。
除了那些日子实在过不下去的清官廉吏以外,他谁都不会体谅。
臣僚们借钱维持自己的奢靡生活,日日锦衣肥沃,然后还拖着不还国库的银两,这就已经很可恶了。
不过这还在新帝的容忍范围之内。
真正让新帝无法接受的事情是,臣僚们当初借钱维持了他那些兄弟们的奢靡生活,如今他登基收债却没人买单,甚至还有人进宫找太上皇和太后娘娘妄图逃脱债务!
这种人简直可恶至极,新帝已经把这些人恨透了。
赵树生就是户部尚书,因为职务的原因,这些天也没少见到新帝,早就摸清楚新帝的态度了。
而贾璋他们家反应速度如此快的原因,赵树生也想明白了。
阁老他怎么可能放弃自己心爱的徒孙了?就连他眼前这位孔郎中,不也是在暗搓搓地帮着他的小师侄在说好话吗?
“唔,原来是这样。”
赵树生对孔云喟叹道:“贾家有敬畏之心就好,勋贵与国同休,只要谨慎做事,就算再落魄也落魄不到哪里去的。”
譬如现在的贾家,人人都说他们家落魄了。
可是人家家里流水一样的银子花着,御赐的五进大宅子住着,贾恩侯头顶上还有一个一品的爵位,这些东西,对于普通人来说,哪一样不都得是奋斗个几代人才能挣出来的?
而且,赵树生心里普通人也不是普罗大众认知里的普通人。
他这个普通人的最低标准,也得是家里有会读书子弟的小地主家庭。
至于那些在地里刨食的老百姓想要实现阶级跨越,除非他们家里生出来一个几十年难得一见的天纵英才,否则根本没有办法走出泥沼。
光是科举的第一步县试,就能难倒无数人家了。
除此之外,勋贵与国同休,皇帝心里还是很信任勋贵的。
像贾璋这种出身勋爵之家的文人,只要能够扛住压力,基本上都会被重用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