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贾璋传 第163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贾璋连忙把这个差事应了下来,在向杨宗祯行礼后,直接把袍子下摆掖进素银带,拿起杨家仆役捧过来的工具去院子里修剪花枝去了。
  杨宗祯轻笑了一声,退之膝下就这么两根根苗,一个是儿子,一个是弟子,他总得帮着他把人照顾好了。
  第134章 注疏出世副总裁官,走马上任贾琮院试
  因为杨宗祯的嘱咐, 贾璋只用五天时间,就完成了批改、增补等工作。
  在杨宗祯和林如海分别审阅过他的书稿后,这本已经定稿的《尚书通考》就被送进了贾母的书坊。
  工坊印刷匠人采取了三班倒的工作方式, 在他们的努力下,贾璋的新作很快就面世了。
  在这之后, 实学一派和杨门之人开始为贾璋造势。
  他们的行动非常顺利, 贾璋这本《尚书通考》既义理详实又鞭辟入里, 他们吹捧起来也不吃心。外人听到后,也不会质疑他们的话语。
  没过多久,贾璋就被仕林视为年轻一代的文魁, 声名大振。
  就连宫里都听到了些许风声。
  这倒是很正常, 耄耋老儒学问深, 也不会引人注目;年少才子著书立说,才会成为新闻。
  在得知此事后, 绍治帝的心情也相当不错。
  他曾经勉励过贾璋, 让他好生做学问。日后也好成一代文宗, 扬大盛文华。
  如今贾璋著书立说,未尝没有他这个君父殷殷嘱咐的功劳!
  绍治帝当然会觉得,贾璋能够如此进取,是他把君父的嘱咐全都记在心里的结果。
  手下多了一个忠臣种子,绍治帝自然会觉得高兴了。
  于是, 在太上皇与绍治帝拿定主意要编纂《大盛会典》后,绍治帝就直接把贾璋安排进修书的队伍里面去。
  谁都能看明白杨门的造势之举, 杨宗祯想要提拔徒孙的心思更是人尽皆知。
  但是,在贾璋的经义注疏义理详实、文采精华的前提下, 谁也挑不出来他们的错出来。
  这就是阳谋的优点了。
  光明正大四个字,可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绍治帝也不会因为杨宗祯的操作感到生气。若是杨宗祯每次操作都能给大盛带来一本《尚书通考》这样的经学著述, 那他恨不得让杨宗祯多操作几次才好呢。
  在杨门与实学一派操作《尚书通考》的事情时,翰林院掌院学士宋榆就已经心中有数了。
  会典的风声已经传了出来,杨门如此紧急操作,必然是要推贾茂行上位。
  宋榆对此接受良好。
  于公,贾璋的差事确实做得好,进入翰林院后就没出过什么差错。
  他文采精妙,学问扎实,担得起纂修官的职责。
  于私,他和林如海也算是朋友。虽没到肝胆相照、共同进退的地步,但也比点头之交要强许多。
  他不一定会雪中送炭,但并不介意顺水推舟。
  林如海是贾璋的未来岳父,有这层关系在,他愉快地做出了决定。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