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贾璋传 第173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就算杨宗祯的战略目标没有实现,大盛也可以从这笔生意里面赚到一笔钱。
  绍治帝都想好这笔钱的用处了。
  他打算拿这笔钱去建造一个兵仗局,专门生产火器。
  拿从鞑靼人那里赚到的钱投资对付鞑靼人的武器,绍治帝觉得这简直太棒了。
  或许这就是老天爷送给他这位人间天子的灵感吧!
  绍治帝心情愉悦地想。
  他心里知道,杨宗祯这么积极,其实是想为自己铺路。
  杨宗祯想让自己成为一位既有清名又有事功的阁臣,这样等他升任首辅后,就不会惹来太多非议了。
  父皇的话果然没错,杨宗祯是个爱惜羽毛的人。
  这是杨宗祯最大的坏处,也是他最大的好处。
  坏处自然是他这个皇帝很难让杨宗祯替他背黑锅,杨宗祯宁可死也不会做第二个周东野的。
  但好处就在于哪怕是为了自己的名声,杨宗祯也会一心记挂国家利益,而且他不敢做架空皇帝的权臣。
  对于绍治帝来说,杨宗祯这样有眼色有能力的阁老还是很合他心意的。更何况内阁里还有原朴在,绍治帝也不怕杨宗祯和张泰维能翻了天。
  至于周东野和李汲……
  在他这些年有计划地削弱下,周、李二党已经名不副实了。
  而且,因为太上皇私下里的动作,绍治帝也没和周、李二人达成什么私下里的协议。
  所以斗倒了就是斗倒了,绍治帝是不会对周、李二党手下留情的。
  譬如说李汲,他手底下的人不是被张泰维挖走了,就是被李汲紧急避险送到别人名下以待将来去了。
  可是,若没有绍治帝的允许,张泰维他们又怎么敢收李汲的门人?
  李汲这位前清流领袖政治斗争的能力还是很不合格的。
  周东野已经看得清清楚楚的事情,他却看不清楚。想来,若非太上皇要抬举李汲打压周东野,他也做不到内阁次辅的位置……
  贾璋也知道师祖的计划,不过这件事情涉及鞑靼,他这个翰林与这件事情也不沾边儿。
  因此,他也只是与师兄叶荆,还有回京备考会试的杨叔玉一起做了一篇与之相关的策论作业罢了。
  贾璋眼下忙的事还是纂修会典一事。
  会典是大事,想要纂修好会典,少说需要一两年,多则需要三四年时间。
  慢工出细活,就算速度再快,也不可能几个月就修完。
  事实上,因为太上皇催得急,贾璋他们这些纂修官纂修会典的速度已经很快了。
  绍治帝也在贾璋轮值时暗示过,这一部会典的诞生,就是因为太上皇生出了表彰自家功绩之心。
  他老人家希望自己能在有生之年内看到会典书成,所以翰林院也要抓紧时间,快点把纂修会典这件事情做好,否则太上皇心里可能会不痛快……
  在得到绍治帝的暗示后,整个纂修厅都开始焚膏继晷起来。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