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戚照砚朝着她拱了拱手,说:“臣身上的罪名,多一道少一道,也没什么分别。”
  荀远微深深地看了他一眼,只说:“我不需要面首,我需要能辅佐我治理大燕的能臣,”她说着轻轻拍了拍戚照砚的胳臂,“为我,为大燕,主持开春后的贡举吧。”
  戚照砚忽然有些莫名的失落,却不知如何宣之于口,只好应下荀远微的话。
  此时不远处传来一阵钟声,是在提醒还在宫中办公的外臣宫门将要落锁了。
  戚照砚再抬眸看了荀远微一眼,和她行了个叉手礼,离开了廷英殿。
  等瞧着他离开后,春和一边为荀远微整理案前的劄子,一边问道:“殿下,翰林待诏的人选……”
  荀远微抬笔在砚台上蘸了蘸,翻开手边的劄子,道:“翰林待诏这个位置,不只是翰林院、秘书省那些人看着,几个世家也盯着这件事,崔延祚和郑载言这几日都明里暗里和我提过,一些世家子弟甚至给我案上递了他们的文章,”她说着点了点上面的内容,“只是他们的目的,也不过是想借着这个契机往我跟前安插耳目,这翰林待诏真要选起来,那就是难上加难。”
  春和半懂不懂地点了点头,“殿下若从世家之间选,便不能厚此薄彼,届时只怕形势更加复杂。”
  “正是这样,定州才发生了那样的事情,看起来是了结在了郑惜文身上,但这件事中的算计哪里是表面上看起来这样,在这个节骨眼上,我不论选谁,这碗水都是端不平的。”
  荀远微这么说着,又想起来她之前第一次拜访章绶的时候,戚照砚和她说“这世上没有非黑即白的事情,也没有一片坦荡的道路。”
  治国,远比她想象的,困难许多。
  春和蹙了蹙眉,“那殿下又缘何不选戚郎君呢?他不是您最开始属意的人选么?”
  荀远微摇了摇头,说:“我若是选了他,便相当于告诉满朝世家,戚照砚是我的人,等开春后将他任命为吏部考功司郎中,让他主持贡举,那些世家必然会拿他翰林待诏的身份做文章,到那时,我再想公平公正地选人用人,就更难了。”
  庭前的风又裹挟着飞雪,洋洋洒洒地飘了起来。
  春和便离开荀远微的案前,将殿门从里面关上。
  长治五年的冬天就在这最后一场雪里被缓缓推了过去,于荀远微而言,仍然是伴随着诸多的冗杂之事。
  先帝新逝,往年宫中例行的年宴也被萧琬琰下令取消了,只是赏了几位重臣一些宫中的菜肴,全了礼数。
  荀祯在荀远微的建议下,挑了《中庸》里的“大中至正,天下归心”中的“大中”两个字作为新年号。
  是年,便为大中元年。
  事情比起往年的确是少了些,但荀远微也没有清闲几日。
  元旦大朝会后,廷英殿又进进出出着许多大臣,还是要讨论开年后的各项事宜。
  春和给坐在殿中的几位要臣递了手炉,“几位相公且稍等片刻,殿下马上便到。”又恭敬地退到一边。
  崔延祚抚了抚手炉,忽而转头看向右侧坐着的吏部尚书杨承昭,有意无意地问道:“杨尚书,我听闻你们吏部考功司的郎中被调了?”
  杨承昭颔首称是。
  “春闱将近,是谁又补上了这个缺?”
  杨承昭的脸上多了些为难。
  崔延祚将手炉平放在双膝上,“我到底是中书令,一个考功司的郎中,定了谁,我也不能知晓吗?”
  他说着用眼风扫过自己对面坐着的郑载言。
  弘农杨氏和博陵崔氏到底有些裙带关系在,崔延祚便以为是定了素来与崔氏不和的郑氏里的人。
  但杨承昭的回答却让他有些始料未及。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