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活寡五十年,重生七零不做冤种 第8节(3 / 4)
“好好好,太好了。小洛大夫,奶奶得谢谢你啊。”
这要真是俩孙女能学会认药材,想想法子,说不定能给安排到县医院的药房或是当个护士啥的,能进城了。可真是一辈子受益。
“不客气,沈默之前帮我搬行李,还没谢他。咱们算是互相帮助。”
啊?还有这事呢?
回去的路上,老太太坐在自行车后座上,追问孙子,“啥时候的事啊?你回家咋没说呢?这孩子,多好的机会,你都二十二了,不知道抓紧啊?小洛大夫多好的。别说农场上,十里八乡的,现在都爱找她看病,性子好,不急不躁,态度好,说话好听,医术还高。
别看大家伙儿嘴上恭维着说跟那俩大夫差不多。其实啊,小洛大夫才是有真才实料的。能不让大家花钱就不让花钱,针灸能治好的,绝不开药。
一点不怕麻烦。
人家出身也好,听说是烈士遗孤。只这出身,就能保她一辈子顺顺当当的。”
把沈默听的,车把子都没把稳,拐了两下才稳住,他奶奶这说的都是啥呀?“奶,你想的太多了。我就是帮我们师长给她师父送东西遇上了,一起搭车回来而已。我一个军人,还能看着她拿东西不帮忙吗?总共没说上三句话,她长啥样儿我都没看清楚。
你这说的啥呀?
好姑娘多了去,我还能见着一个就往上扑啊?
我这当兵都三年了,二年后再不能提干就得退伍,这次休假回去我得好好学习准备考军校呢。
处什么对象。
等我提干能留在部队上再说吧,现在哪有那个心思。”
不能留在部队,退伍回原籍的话,他也就是普通农民了,现在看着般配的婚姻,那时候,并不一定还般配。
先立业,后成家,他早都下定了决心的。
第12章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还得是妈您老人家亲自出马,这可真是办了大事了。我之前拿着猪头求到咱公社卫生所的周瞎子门上,他都没同意收下沈云和沈莲。
我都想着,实在不行,去找陈寡妇,跟着好好学学裁剪、绣花。看看能不能招工进县里的绣花厂子。
就怕绣花厂不长远,现在小年轻结婚要彩礼,都得有缝纫机,这以后要是家家都有缝纫机,谁还出去绣花去?”
沈家老大媳妇冯宁听婆婆回来说,给俩孙女拿回了医书,农场卫生院的小大夫同意教,乐得不行。
夸完了婆婆,转身就开始张罗,叫上俩儿媳妇,一个侄媳妇,“老四,你去供销社让给留个猪头,拜师得有猪头。人家小洛大夫不讲究这个,咱不能不懂礼数。再买两斤干豆腐,回头我做了猪头肉卷,小姑娘吃着合口。咱给送过去。”
说完又带着几个媳妇去仓房,看看有啥能拿得出手的,能做点啥,婆媳几个商量去了。
老太太把俩孙女叫到屋里,摩挲着那书本,“云,莲,你俩一定得好好学,好好背。把这个学会了,记住了,你们一辈子受用不尽。以后没事儿,常往卫生院跑一跑,帮着小洛大夫收拾收拾屋子,扫扫地什么的。
要是能学上几个方子,会治个头疼脑热的。你大伯你爸,肯定能想法子把你们送到县医院去,到时候拿上红本儿,就是城里人。再找个城里的对象儿,往后子子孙孙都不是农村人了。
记住了吗?
别跟村里那些眼皮子浅的姑娘一样儿,想着嫁人,咱不急。
得学知识啊。”
沈云二十,沈莲十九了。都是大姑娘,一般村里这年纪的姑娘都定亲了,她俩都是初中毕业,一直没找婆家,外面都传沈家长辈太挑,他家姑娘要送进皇宫当娘娘啥的。
“知道,奶。肯定好好学。我把书抄一遍,别给人家翻坏了。” ↑返回顶部↑
这要真是俩孙女能学会认药材,想想法子,说不定能给安排到县医院的药房或是当个护士啥的,能进城了。可真是一辈子受益。
“不客气,沈默之前帮我搬行李,还没谢他。咱们算是互相帮助。”
啊?还有这事呢?
回去的路上,老太太坐在自行车后座上,追问孙子,“啥时候的事啊?你回家咋没说呢?这孩子,多好的机会,你都二十二了,不知道抓紧啊?小洛大夫多好的。别说农场上,十里八乡的,现在都爱找她看病,性子好,不急不躁,态度好,说话好听,医术还高。
别看大家伙儿嘴上恭维着说跟那俩大夫差不多。其实啊,小洛大夫才是有真才实料的。能不让大家花钱就不让花钱,针灸能治好的,绝不开药。
一点不怕麻烦。
人家出身也好,听说是烈士遗孤。只这出身,就能保她一辈子顺顺当当的。”
把沈默听的,车把子都没把稳,拐了两下才稳住,他奶奶这说的都是啥呀?“奶,你想的太多了。我就是帮我们师长给她师父送东西遇上了,一起搭车回来而已。我一个军人,还能看着她拿东西不帮忙吗?总共没说上三句话,她长啥样儿我都没看清楚。
你这说的啥呀?
好姑娘多了去,我还能见着一个就往上扑啊?
我这当兵都三年了,二年后再不能提干就得退伍,这次休假回去我得好好学习准备考军校呢。
处什么对象。
等我提干能留在部队上再说吧,现在哪有那个心思。”
不能留在部队,退伍回原籍的话,他也就是普通农民了,现在看着般配的婚姻,那时候,并不一定还般配。
先立业,后成家,他早都下定了决心的。
第12章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还得是妈您老人家亲自出马,这可真是办了大事了。我之前拿着猪头求到咱公社卫生所的周瞎子门上,他都没同意收下沈云和沈莲。
我都想着,实在不行,去找陈寡妇,跟着好好学学裁剪、绣花。看看能不能招工进县里的绣花厂子。
就怕绣花厂不长远,现在小年轻结婚要彩礼,都得有缝纫机,这以后要是家家都有缝纫机,谁还出去绣花去?”
沈家老大媳妇冯宁听婆婆回来说,给俩孙女拿回了医书,农场卫生院的小大夫同意教,乐得不行。
夸完了婆婆,转身就开始张罗,叫上俩儿媳妇,一个侄媳妇,“老四,你去供销社让给留个猪头,拜师得有猪头。人家小洛大夫不讲究这个,咱不能不懂礼数。再买两斤干豆腐,回头我做了猪头肉卷,小姑娘吃着合口。咱给送过去。”
说完又带着几个媳妇去仓房,看看有啥能拿得出手的,能做点啥,婆媳几个商量去了。
老太太把俩孙女叫到屋里,摩挲着那书本,“云,莲,你俩一定得好好学,好好背。把这个学会了,记住了,你们一辈子受用不尽。以后没事儿,常往卫生院跑一跑,帮着小洛大夫收拾收拾屋子,扫扫地什么的。
要是能学上几个方子,会治个头疼脑热的。你大伯你爸,肯定能想法子把你们送到县医院去,到时候拿上红本儿,就是城里人。再找个城里的对象儿,往后子子孙孙都不是农村人了。
记住了吗?
别跟村里那些眼皮子浅的姑娘一样儿,想着嫁人,咱不急。
得学知识啊。”
沈云二十,沈莲十九了。都是大姑娘,一般村里这年纪的姑娘都定亲了,她俩都是初中毕业,一直没找婆家,外面都传沈家长辈太挑,他家姑娘要送进皇宫当娘娘啥的。
“知道,奶。肯定好好学。我把书抄一遍,别给人家翻坏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