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活寡五十年,重生七零不做冤种 第64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不用,儿子有岳家,女儿有婆家,他们是烈士子女,单位都给分房子。有自己房子住,老人来家看孩子,能缓解一下自家的住房压力,都乐不得的给看孩子。小刘清闲着,平时没事也爱炸点果子,做些点心啥的,周围邻居过年过节的都提前找她定,她就给做。收点手续费,打发时间。”
  而且,要是知道是来他们家做事,哪有不愿意的。
  除了挣一份高工资,人脉不是也搭建起来了。
  第103章 沈家祖坟埋的好
  老王的媳妇姓刘,厨艺确实很好,来家做了一顿饭,大家都说好。
  小李的媳妇叫付美玉,没有话,看着干净利索的,眼里有活儿,进屋自己就打活干。
  都挺好的,就留下了。
  洛清微一点儿也不担心家里来了新人,怎么调节与旧人的关系和工作分配这些个问题。
  有老太太在呢,这都不是事儿。
  大伯和大伯母老两口就住在隔壁,沈莲和门建国两口子很乐意出这个钱。把别墅给买下了。
  老两口住一楼,晨曦住二楼,三楼给大哥大嫂住。
  大伯家说什么也不雇保姆,非说家里有外人,不自在。
  晨曦就每天都来这边儿,蹭饭,跟洛洛一起上下学,晚上有时候玩儿累了,直接在这边儿睡,跟洛洛一被窝。
  老太太处理家里的人情关系时,会有意的在孩子们在时办,对姑娘们是言传身教。
  孩子长大了,该教的都得开始教,安排人事,看账的窍门,管家怎么管,小姑娘们都可愿意听老太太讲古了,老太太就把这些事放到王府生活里给孩子讲。
  二哥二嫂常常遗憾,沈熙不能常常跟在老太太身边受教。
  老太太不以为意,“男孩和女孩儿不是一个教法,你们爸妈没把你俩教走样了,那就能把孙辈教好。只要不走差道儿,心摆正了,错不了。到啥时候,饿不死。”
  三嫂之前还想着要个二胎,特别是她生意做起来,辞职回家之后,没有限制,更想要了。
  也确实怀上了,可是三嫂不知道怀上了,还以为是生意太忙,累得月经时间不准。结果就是在店里累晕过去,小产了。
  再不提要孩子了,也不敢再逞能舍不得雇人非自己干了。
  她那卤肉卖得很好,租了店面后,加了卤菜,生意更好,按说真不差雇两个人的钱。非舍不得。因小失大,后悔得什么似的。
  她娘家爸妈因着没注意到她怀孕的事,愧疚得不行,之前还念叨着要把朝阳送回县城读书,让大伯老两口帮着带,他们全力帮着看买卖。也不念叨了,整天跟眼珠子似的盯着朝阳。
  三哥三嫂哪里还敢提把朝阳送回县里的话,这要说出来,孩子姥姥姥爷不得想不开呀。
  “一个人一个命,于波那孩子之前命够苦了吧。你再看看现在,谁有她过得好?吃的住的用的跟沈家的孩子一样一样的,在老太太身边儿待了两年,说话办事儿都不一样,大大方方的。再加上她那个小模样,听说学习也挺好的,这将来还得错得了?”
  小区里陆续住满了人家,看孩子的老人有不少,房子贵嘛,基本都是做买卖的人家买的,年轻夫妻忙着挣钱,家里孩子就得老人帮着带。反正房子大,能住得开。
  把孩子送上学了,在家里闲着干啥?聚在一起家长里短的唠嗑呗。
  沈家总是八卦的中心。都爱显摆跟沈家熟,跟沈家能说上话。
  这不是说到孩子的话题上,都说沈家的孩子教育得好,有知道于波身世的,就感慨。
  “也不全一样,沈家那俩闺女我听说放寒暑假人家都不在家待着,去港岛上课去。这不是,才回来没几天。带回来的点心,还给我们家一盒呢。于家那姑娘可没跟着去。”
  “他婶子,你这话说的,于波那孩子没去,不一定是人家沈家不让去。洛大夫一年能挣几十万,还差那几个钱呐?那是人家于家那闺女有深沉,知道自己是咋回事,不去攀扯。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