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下跪问安后,还没等皇帝开口, 二皇女顾不上礼节,急切地地表明来意:“母皇, 儿臣不赞同和亲之事!”
  三皇女也紧随其后,她素来与二皇女不合,这次倒是难得统一了意见:“儿臣也不赞同,大梁国力正盛,完全不惧乌军,乌国怎敢觊觎帝卿?!”
  皇帝没有在意她们二人激动的情绪, 反而露出了笑容:“你们能这样想, 朕心甚慰。可见你们的父君平日里将你们教得很好, 爱护兄弟不舍他们受苦。”
  “只是——”皇帝话锋一转:“若不嫁帝卿,你们还有什么办法让乌国对梁国俯首称臣?”
  二皇女咬了咬牙, 脱口而出:“儿臣愿亲去前线应战, 教那些乌人心服口服做我大梁的藩属国!”
  皇帝摇了摇头,像看小孩子一样看二皇女:“老二你不要任性,梁军并非打不过乌军, 但战争,摧残的是百姓啊……”
  皇帝的话充满了意味深长,二皇女弄不明白, 但三皇女的心一沉。看来母皇是偏向嫁帝卿议和的。
  后宫中待嫁的帝卿,除了永徽就是永嘉,永徽帝卿又先天不足有疾缠身,难道她要眼睁睁看着永嘉嫁去蛮夷之地吗?
  三皇女沉声道:“母皇何不考虑,册封宗室子为帝卿,行和亲之事?”
  二皇女忙附和道:“是啊,难道母皇您舍得将儿子远嫁乌国吗?”
  皇帝没有理会二皇女,她的视线在三皇女身上停留了一瞬,沉吟片刻:“这,确实也是个办法。你们先退下吧,朕再仔细考虑考考虑。”
  说完了要说的事情,三皇女毫不迟疑地施礼离开。二皇女没得到想要的结果,不情不愿地退下了。
  皇帝叹了口气,内侍替她斟茶,柔声劝慰道:“陛下莫要忧愁,皇女们还小,还是心系同胞兄弟的年纪呢。”
  皇帝闻言感慨道:“是啊,她们都还是小孩子,不知道这样的家国大事,岂能意气用事?还是太女最为稳重,知道轻重缓急。天家,冷血些才是好事。”
  内侍安静地立在一旁宛如雕塑,听皇帝自言自语道:“册封宗室子为帝卿?别说难以服众,那些叔伯知道了,定然先要为难朕。朕又不是没有儿子,能解梁国之难,帝卿们应当积极替朕分忧才是。”
  帝卿们不出头就算了,这两个女儿也不让她省心。尤其是老二,前些日子还闹着央求她父君,替她求娶京城侯府的梅公子,弄得贵君求到她这里。现在需要让她替母分忧,结果又不愿去做。
  皇帝越想越生气,老二这样的,哪里配得上梅公子。梅公子是君后也看中的儿郎,是未来太女正君的人选。等今日做完了事,就向贵君回绝此事。算算日子,也该宿在贵君那边了。
  丢开这些事,皇帝有些乏累,她还有其他事要做。她吩咐内侍:“去传兵部尚书来见朕。”
  内侍领命离去,殿中只剩皇帝一人。她端起茶杯抿了口茶,平复自己的心情。
  其实这样也不错,皇帝想着。二皇女莽撞,三皇女平庸,那么太女便没有威胁,继承得到这个位置也算是众望所归。不像她当初,为了争这个位置和皇姐妹们剑拔弩张。能看着她们和平地相处,这也是皇帝所愿意看到的。
  门口的内侍忽然又进来通传。
  “又是谁啊?”皇帝有些不耐地问。
  内侍恭敬地答话:“回禀陛下,是永徽帝卿。”
  皇帝一怔,将茶杯搁下,慢慢地说:“宣他进来吧。”
  永徽啊。皇帝对这个儿子并不了解,永徽生下时就病弱,身子骨一直不硬朗。后来她带着如今的皇贵君前往通州治水,又对三皇女和永嘉帝卿亲近,更是忽视了这个儿子。
  他平日里也素来沉默寡言,怎么今日来见她了?该不会是听了和亲的传闻,急着来见她摆脱此事吧?
  内侍前去通传,不多时,永徽帝卿踏进屋内,容颜素净身若拂柳,一副大病初愈的模样,颤颤地向皇帝行礼。
  “儿臣给母皇请安。”
  “行了,你身子不好,不讲这些虚礼了。”皇帝摆了摆手,让人给永徽帝卿赐座,自己翻着桌上的文书并不看他:“你来找朕有什么事吗?”
  永徽帝卿抬起白瓷般的脸,凝望着皇帝,声音切切:“母皇,儿臣愿意与乌国和亲。”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