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王怀仁连忙将人扶起,“想必三郎早已经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方才我宋大哥说,这些日子你日夜挑灯苦战……”
  宋三郎道:“学生确实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可惜如今灾年已至,家中存书尚少,惑不得解。”
  “学生想着,等大灾过去,便去兴宁书院报道。兴宁书院以藏书多而闻名,学生打算多学多看,想来以此弥补缺憾。”
  王怀仁听了他的话却摇摇头,“你的文章里诗书气息饱满,现阶段已达顶峰,定是苦读过不少诗书,如今书对你暂时无用了,读再多的书也是枉然。”
  “你的文章还缺乏一股立足之气,过了这一关,那时候再去看书,才有更上一层楼的体会。”
  宋三郎感受到自己被指了一条明路,连忙道:“多谢先生,学生愚钝,接下来这些时日,当如何?”
  王怀仁:“你且先静下心来,除去每日要温习的功课,每日的文章策论也不可少。而后,去感受民生。就如这些天,稻香村发生了什么,家里发生了那些事,你是什么心情,将之写下,再扩展到家国之上,以小见大,若有类似的事发生,你当如何回答?”
  宋三郎激动,只觉得脑袋中的一团迷雾被人拨开了。
  王怀仁继续道:“就拿方才的一个例子来说。”他半开玩笑道,“我是我的亲身经历,来的路上,本以为走大路,会遇到劫匪歹徒,便临时更改了要走小路,哪知小路上劫匪更多,一路上要不是几个家丁拼死捍卫,那些粮食恐怕要落他人之腹了。”
  宋三郎听完身躯一震,霜灾这些天来,外头竟然已经如此…
  王怀仁看着他的反应,继续说:“这要是换做你,你有何感想?”
  宋三郎思索片刻,还是坚定道:“气愤。当今圣上以德治天下,平定乱邦,安身立民,大灾之下人人惶惶,食不果腹,怎能舍去了立命之本,去迫害其他无辜之人。”
  王怀仁拍了拍宋三郎的肩膀,笑道,“三郎啊,你是正确的,我也很气愤!”
  “但你终究还是太年轻。”
  “我倒是认为,气愤之下还可以再有另外一方面反思,为何会如此?这样的事为何会发生?难道这些百姓都是甘愿成为匪患么,谁不想安安心心待在屋子里,儿孙环绕,生活平稳。”
  王怀仁拿起笔,在纸上写了一个“官”字。
  “从官府层面,哪些是官府失职的方面,这样的事是不是可以杜绝,若是下一次再有这样的大灾,官府给如何应对?”
  他拿起笔,又写了一个“理”字。
  “当然,人性的角度也不能忽略,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吃饱穿暖,也就没有那么多礼数可言,讲理的大多数都是读书人,但如今大顺朝读书人又有几何?你瞧那些山匪,那个读过多少书?若是人人都读书知理,这样的事会不会少,从根源上杜绝。”
  紧接着,王怀仁又写了一个“国”字。
  “若是这样的大灾遍及全国,上下民众沸腾,民不聊生,此刻朝廷应该怎么做,若是灾难更为严重,又会如何?这些,都应该是你思考的东西。”
  王怀仁放下笔,“将这些思考清楚了,你那些空中楼阁一样的观点,便能切切实实地落到点子上,落到心坎里。”
  王怀仁一下子说了太多话,在宋三郎看来每一个字乃至每一处停顿对自己都至关重要,他从未觉得自己的脑子有这样清晰的顿悟过。
  如一盏明灯,点亮了前路。
  王怀仁笑着拍了拍宋三郎的肩膀,“三郎,兴宁书院是个好去处,日后去了县学里头,可常去找我探讨文章。”
  宋三郎反应过来,对着王怀仁连连道谢:“多谢先生,先生圣言,为学生指点迷津,学生感激不尽!”
  王怀仁只是摆摆手笑着。
  宋三郎拿起笔,将方才王怀仁写字的纸小心翼翼叠起来,放到胸口的袋子中,而后顺着王怀仁给的思路继续往下写,脸上尽是坚定之色。
  王怀仁也不打扰他,起身来到宋老汉等人身边,毫无形象拿起一个滚烫的芋头,被烫的又放在一边,引得宋家人偷笑。
  宋老汉看着坐得笔直的宋三郎,问道:“这孩子,掉书窝里去了,一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看书。”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