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653节(2 / 4)
韦孝宽提出的这一想法虽然好,但执行起来的难度也是不小。须知此间贼众仍有几万人,绝对是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眼下是赶狗入穷巷了,可一旦稍有放松被其摆脱控制,到时候会造出怎样的闹乱,则就不太好控制了,所以韩雄还是有些担心。
“当下安国公业已抚定瀛州、南营州与幽州等地,将北面之贼拒于营州。祁国公则东赴渤海,强攻顽贼封氏。郕国公今居上党,武安公则处定州,某自于邺城策应,韩将军可以放心驱逐贼众,不必担心其会跳脱围困。”
韦孝宽本身就长于守御,乃是一个生性谨慎缜密之人,自然不会随便作什么弄险之计。他之所以提出这一思路,便是因为有着十足的掌控局面的信心。
眼下梁士彦坐镇上党,李穆则居于定州,加上韦孝宽自己在邺城镇守,单单环置周边的人马便达到了将近十万之众。再加上杨忠在幽州、高乐在冀州,也将其他北齐残余的势力牢牢的隔绝在外。
高浟所率领的这一路人马虽然仍有数万之众,但却已经是一支身陷绝境的孤军。在绝对的优势情况之下,韦孝宽才提出通过驱逐这一支敌军游窜河北州郡的同时,将一个个军府如同钉子一般楔入河北大地中。
不过这一方案执行起来虽然有利于关中府兵在河北落地生根,但却对韩雄等作战主力有些不公平,由于不能毕其功于一役的全歼敌军,斩获功勋必然会有所减少。因恐韩雄或会因此心生抵触不悦,韦孝宽才亲自赶来说服对方。
韩雄在听完之后,便也皱眉沉吟起来,过了好一会儿之后,他才缓缓点头说道:“虽然儿郎们急欲杀灭这一支贼军,但皇朝统治终须着眼长久,但能有益于长治久安,末将自然也愿意奉行良策。”
听到韩雄这么深明大义,韦孝宽也松了一口气,旋即便又说道:“林虑山虽然沟岭崎岖,但也并非险绝阻远之境,贼既败逃至此,必然不会久处此间,一定会沿太行继续流窜。届时韩将军便可衔尾于后,使其疲于奔命,不敢久驻,某等各自引众绝其侧翼,如此凡其行经,皆需重兵严控,凡乡野有暗通贼寇之属,一概加以剪灭!”
听到韦孝宽这一番话,韩雄也不由得暗吸一口凉气,这盘算可比他想一战覆灭对手狠辣多了,是要打算借此追剿敌人的时候对河北进行一个深入的肃清!
“今我镇守邺城数月,愈感此境人事纠缠之深刻复杂。其境名宗诸如赵郡李氏之流,多年来深植乡土、轻慢王法,日前又因定州事而交恶吾众,则不免贼心滋长、越发难定!”
京兆韦氏同样也是盘踞关中的大族,可是跟赵郡李氏比起来却是小巫见大巫,韦孝宽如今坐镇邺城,原本有感人心情势是打算进谏主上希望能对赵郡李氏网开一面、从而争取他们的配合,结果他这里谏言还没有递上去,长安朝中便已经发下了一个不加赦免的处置,那韦孝宽只能一反前计、主张大力打击赵郡李氏的势力了。
否则如若任由这一强族继续留于河北,说不定会滋生出多少人事的纠纷。赵郡李氏可不是什么单纯的文化名宗,讲到乡资势力之壮,就连渤海高氏、渤海封氏等强宗都拍马难及。
韦孝宽所提出的这一平贼方案,主要就是在针对赵郡李氏,他又继续对韩雄说道:“贼行山中,虽乱难散,若入平野,则尤需提防。所以待其由山中入平野之际,则就需加以剿灭。今赵州境内李鱼川,为赵郡李氏诸徒群居所在,此族贼心难消,必与山中之贼苟通其事,届时便可于李鱼川布下人马,大杀贼众!”
虽然眼下唐军占据绝对的优势,但韦孝宽也并没有一味托大。他制定出这个纵敌的策略,但对敌人的纵容只是限制在大队人马难以快速进退的太行山野中,一旦他们脱离了山野地带,就要加以攻杀围歼。
至于这个围歼的地点,则就被韦孝宽比较歹毒的选择在了赵郡李氏族居地之一。要知道就在韦孝宽所留守的邺城,近来便频有赵郡李氏族人出逃,如果这些人在外真的闹出什么大的纷乱出来,那韦孝宽也是不免要遭受牵连。
所以为了确保整个河北地区的平稳,韦孝宽便决定趁机抄上一把赵郡李氏的老窝!
第1276章 刑加于众
高浟虽然听从了赫连子悦和李文师等人的建议,离开邺南转战太行,但这计划实际执行起来也是艰难有加。
蜿蜒崎岖的太行山径固然能够阻截唐军强大的攻势,但齐军在山中转移起来同样也很困难,并且补给也不以获取。日趋艰难的处境更会持续的给士气造成打击,让队伍变得人心涣散。最终是否能够达成李文师所预想的那种局面、成功北去与赵郡李氏等地方势力联合起来,结果仍未可知。
但事已至此,再怎么彷徨犹豫也只会人为的给本就不利的局面增加更多的凶险,所以高浟一行也就只能摒弃心中的杂念,努力克服各种困难,按照既定的计划执行。
好在唐军或是因为自觉势大的缘故、以至于行动比较迟缓,让齐军大部分人物资源都转移到了林虑山中,并且继续向太行山深处进行转移。
林虑山属于太行山余脉的丘陵地带,山势也算不上有多险峻,而齐军最终目的还是依托太行山势的阻挠而继续向北进行转移,故而也并没有在林虑山周边修筑太多的防戍攻势。
此间因为地近邺都,拥有着山水秀丽的景致,故而多有邺中权贵于此圈地造园、占山修寺,因此境中单单各类园墅和寺庙便有大大小小上百座之多。
之前邺都城破,便不乏畿内之人逃难至此,这些人来到此间后便各自结寨自守,由于有着邺南长城的存在,加上其他的原因,唐军并没有向此进行扫荡,因此情况便也维持下来。
此番高浟率部入境,这些人的反应也都各不相同,有的人自是热情的喜迎王师,有的人则就是冷眼旁观,甚至还有人对此干脆就是不闻不问。
毕竟局势发展至此,大家对于北齐社稷前途也难有什么乐观的看法,而且高浟这个自封的皇帝本身就是不伦不类的存在,如今又是仓皇至此,更加让人难生敬意。尤其躲在林虑山的这些人也谈不上是什么北齐的忠臣孤孽,否则早就死战邺都了,而不会躲在这山野间不敢露头。
高浟来到林虑之后,便以皇帝的名义传令号召境内士民投身王事,不要坐以待毙,但真正热情响应的人却是不多。大部分人畏惧其手中所掌握的人马,仅仅只是捐输了一些物料或者派遣奴仆应事,总体上还是希望这群瘟神赶紧过境离开,不要将唐军大部队都吸引至此。
对于这些林虑士民如此态度,高浟自是心怀不满,他本意存亡继绝、兴复社稷,却不想这些遗民对他诸多敷衍、不肯举家追从效力,当即便要勒令麾下军众攻破这些园邑寺观、洗劫一通。
不过当他生出这样的想法之后,旋即便被尚书令赫连子悦等人力谏不可:“今齐氏运衰,俗人畏难躲避,亦人之常情,若因此而大加诛戮,则不免群情惊惧、人心散尽。况今敌军须臾即至,大军仍需更往太行山中转移,如若于此滞留弄兵而贻误时机,为贼所蹑、则悔之晚矣!”
对于所谓的群情人心,高浟倒是不怎么在意,眼下这二者对他来说也并不是多么要紧的东西。至于后一点,的确是让他深感投鼠忌器。眼下虽然侥幸转移到了林虑山中,但途中士众也不乏逃散,而且敌军正追踪而来,在情况还没有转危为安之前,的确是不宜多生事端、消耗士马体力。 ↑返回顶部↑
“当下安国公业已抚定瀛州、南营州与幽州等地,将北面之贼拒于营州。祁国公则东赴渤海,强攻顽贼封氏。郕国公今居上党,武安公则处定州,某自于邺城策应,韩将军可以放心驱逐贼众,不必担心其会跳脱围困。”
韦孝宽本身就长于守御,乃是一个生性谨慎缜密之人,自然不会随便作什么弄险之计。他之所以提出这一思路,便是因为有着十足的掌控局面的信心。
眼下梁士彦坐镇上党,李穆则居于定州,加上韦孝宽自己在邺城镇守,单单环置周边的人马便达到了将近十万之众。再加上杨忠在幽州、高乐在冀州,也将其他北齐残余的势力牢牢的隔绝在外。
高浟所率领的这一路人马虽然仍有数万之众,但却已经是一支身陷绝境的孤军。在绝对的优势情况之下,韦孝宽才提出通过驱逐这一支敌军游窜河北州郡的同时,将一个个军府如同钉子一般楔入河北大地中。
不过这一方案执行起来虽然有利于关中府兵在河北落地生根,但却对韩雄等作战主力有些不公平,由于不能毕其功于一役的全歼敌军,斩获功勋必然会有所减少。因恐韩雄或会因此心生抵触不悦,韦孝宽才亲自赶来说服对方。
韩雄在听完之后,便也皱眉沉吟起来,过了好一会儿之后,他才缓缓点头说道:“虽然儿郎们急欲杀灭这一支贼军,但皇朝统治终须着眼长久,但能有益于长治久安,末将自然也愿意奉行良策。”
听到韩雄这么深明大义,韦孝宽也松了一口气,旋即便又说道:“林虑山虽然沟岭崎岖,但也并非险绝阻远之境,贼既败逃至此,必然不会久处此间,一定会沿太行继续流窜。届时韩将军便可衔尾于后,使其疲于奔命,不敢久驻,某等各自引众绝其侧翼,如此凡其行经,皆需重兵严控,凡乡野有暗通贼寇之属,一概加以剪灭!”
听到韦孝宽这一番话,韩雄也不由得暗吸一口凉气,这盘算可比他想一战覆灭对手狠辣多了,是要打算借此追剿敌人的时候对河北进行一个深入的肃清!
“今我镇守邺城数月,愈感此境人事纠缠之深刻复杂。其境名宗诸如赵郡李氏之流,多年来深植乡土、轻慢王法,日前又因定州事而交恶吾众,则不免贼心滋长、越发难定!”
京兆韦氏同样也是盘踞关中的大族,可是跟赵郡李氏比起来却是小巫见大巫,韦孝宽如今坐镇邺城,原本有感人心情势是打算进谏主上希望能对赵郡李氏网开一面、从而争取他们的配合,结果他这里谏言还没有递上去,长安朝中便已经发下了一个不加赦免的处置,那韦孝宽只能一反前计、主张大力打击赵郡李氏的势力了。
否则如若任由这一强族继续留于河北,说不定会滋生出多少人事的纠纷。赵郡李氏可不是什么单纯的文化名宗,讲到乡资势力之壮,就连渤海高氏、渤海封氏等强宗都拍马难及。
韦孝宽所提出的这一平贼方案,主要就是在针对赵郡李氏,他又继续对韩雄说道:“贼行山中,虽乱难散,若入平野,则尤需提防。所以待其由山中入平野之际,则就需加以剿灭。今赵州境内李鱼川,为赵郡李氏诸徒群居所在,此族贼心难消,必与山中之贼苟通其事,届时便可于李鱼川布下人马,大杀贼众!”
虽然眼下唐军占据绝对的优势,但韦孝宽也并没有一味托大。他制定出这个纵敌的策略,但对敌人的纵容只是限制在大队人马难以快速进退的太行山野中,一旦他们脱离了山野地带,就要加以攻杀围歼。
至于这个围歼的地点,则就被韦孝宽比较歹毒的选择在了赵郡李氏族居地之一。要知道就在韦孝宽所留守的邺城,近来便频有赵郡李氏族人出逃,如果这些人在外真的闹出什么大的纷乱出来,那韦孝宽也是不免要遭受牵连。
所以为了确保整个河北地区的平稳,韦孝宽便决定趁机抄上一把赵郡李氏的老窝!
第1276章 刑加于众
高浟虽然听从了赫连子悦和李文师等人的建议,离开邺南转战太行,但这计划实际执行起来也是艰难有加。
蜿蜒崎岖的太行山径固然能够阻截唐军强大的攻势,但齐军在山中转移起来同样也很困难,并且补给也不以获取。日趋艰难的处境更会持续的给士气造成打击,让队伍变得人心涣散。最终是否能够达成李文师所预想的那种局面、成功北去与赵郡李氏等地方势力联合起来,结果仍未可知。
但事已至此,再怎么彷徨犹豫也只会人为的给本就不利的局面增加更多的凶险,所以高浟一行也就只能摒弃心中的杂念,努力克服各种困难,按照既定的计划执行。
好在唐军或是因为自觉势大的缘故、以至于行动比较迟缓,让齐军大部分人物资源都转移到了林虑山中,并且继续向太行山深处进行转移。
林虑山属于太行山余脉的丘陵地带,山势也算不上有多险峻,而齐军最终目的还是依托太行山势的阻挠而继续向北进行转移,故而也并没有在林虑山周边修筑太多的防戍攻势。
此间因为地近邺都,拥有着山水秀丽的景致,故而多有邺中权贵于此圈地造园、占山修寺,因此境中单单各类园墅和寺庙便有大大小小上百座之多。
之前邺都城破,便不乏畿内之人逃难至此,这些人来到此间后便各自结寨自守,由于有着邺南长城的存在,加上其他的原因,唐军并没有向此进行扫荡,因此情况便也维持下来。
此番高浟率部入境,这些人的反应也都各不相同,有的人自是热情的喜迎王师,有的人则就是冷眼旁观,甚至还有人对此干脆就是不闻不问。
毕竟局势发展至此,大家对于北齐社稷前途也难有什么乐观的看法,而且高浟这个自封的皇帝本身就是不伦不类的存在,如今又是仓皇至此,更加让人难生敬意。尤其躲在林虑山的这些人也谈不上是什么北齐的忠臣孤孽,否则早就死战邺都了,而不会躲在这山野间不敢露头。
高浟来到林虑之后,便以皇帝的名义传令号召境内士民投身王事,不要坐以待毙,但真正热情响应的人却是不多。大部分人畏惧其手中所掌握的人马,仅仅只是捐输了一些物料或者派遣奴仆应事,总体上还是希望这群瘟神赶紧过境离开,不要将唐军大部队都吸引至此。
对于这些林虑士民如此态度,高浟自是心怀不满,他本意存亡继绝、兴复社稷,却不想这些遗民对他诸多敷衍、不肯举家追从效力,当即便要勒令麾下军众攻破这些园邑寺观、洗劫一通。
不过当他生出这样的想法之后,旋即便被尚书令赫连子悦等人力谏不可:“今齐氏运衰,俗人畏难躲避,亦人之常情,若因此而大加诛戮,则不免群情惊惧、人心散尽。况今敌军须臾即至,大军仍需更往太行山中转移,如若于此滞留弄兵而贻误时机,为贼所蹑、则悔之晚矣!”
对于所谓的群情人心,高浟倒是不怎么在意,眼下这二者对他来说也并不是多么要紧的东西。至于后一点,的确是让他深感投鼠忌器。眼下虽然侥幸转移到了林虑山中,但途中士众也不乏逃散,而且敌军正追踪而来,在情况还没有转危为安之前,的确是不宜多生事端、消耗士马体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