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4章(2 / 4)
兴安岭里世代生活的人们与这片土地血脉相连,曾经充满喧嚣与热忱的时光悄然过去,留下没落时代的见证者,都变成了垂垂老朽。
从学校回家路上卫士般高大的白杨已经消失,变成了两排低矮的小柳树苗,弱不禁风。
我掰下一段柳枝,折出一小截,将树皮拧下。
哨响可以吹出音调,我趴在赤岩背上,在那条空荡荡的路上,断断续续吹着儿时的歌谣。
雪白柳絮轻轻飘过发梢,都是一样柔软,却总觉得失了北疆的豪情。
邻居家大姨院子里传出饭香,我厚着脸皮去要了些,又被她塞了一盆板栗。
如今村子里剩下的多数是老人小孩儿,年轻的都出去打工了,很少能在路上遇见人。
倒是吃过晚饭,偶尔会有人来到街上,聊聊天,打发时间。
我搬着小板凳坐在院门口,和几个老邻居聊天。
人老了,爱说从前,人将死,也爱说从前,于是我和他们聊得很来。
他们看着我,感叹着这一年又一年过得飞快,又打听着外边的事,懵懂听着,兴冲冲地议论。
后院儿的王大爷抽着烟问我:“这次回来还走吗?”
我摇摇头,说:“不走了。”
他点点头,说:“外边压力太大了,回来成个家也好。”
我只点点头。
前街的刘老太太提起了自己的小重孙,今年有六岁了,也到了读书的年纪。
爸妈走后我仍继续念书,到了大学开始自己打工赚学费,专业学的是对外贸易,工作后经常各个国家跑,听着好像高端,其实没啥技术含量,也累得要命。
只是说出去也能唬人。
刘老太太叹道:“他以后要是像你一样有出息就好了,整天跟个猢狲似的上蹿下跳,也不知道进了城里能不能学好。”
我想起来个事儿,问道:“我看老学校还在呢,现在还有学生吗?”
邻居大姨说:“在呢,老师比学生都多,现在好几个老师教一个学生。”
刘老太太接道:“教得那是啥玩意儿?还是得出去念。”
这就是农村教育的现状,孩子稍大点,四五岁能上幼儿园了就得去城里念书,租房陪着,陪到大学。
这是趋势,也是无奈。
我想起了什么,说:“我记得我那时候有个老师姓葛,也还在教书吗?”
邻居大姨道:“他还教着呢。”
我低下头,剥着板栗,随口道:“他那会儿老是打我,打人可疼了。”
一圈人都笑了起来。
倒是有个事我这些年一直在意,我问邻居大姨:“我霞姐现在挺好的吧?”
邻居大姨叹了口气:“挺好的,找的这个第二个对她好,家里条件也不错。” ↑返回顶部↑
从学校回家路上卫士般高大的白杨已经消失,变成了两排低矮的小柳树苗,弱不禁风。
我掰下一段柳枝,折出一小截,将树皮拧下。
哨响可以吹出音调,我趴在赤岩背上,在那条空荡荡的路上,断断续续吹着儿时的歌谣。
雪白柳絮轻轻飘过发梢,都是一样柔软,却总觉得失了北疆的豪情。
邻居家大姨院子里传出饭香,我厚着脸皮去要了些,又被她塞了一盆板栗。
如今村子里剩下的多数是老人小孩儿,年轻的都出去打工了,很少能在路上遇见人。
倒是吃过晚饭,偶尔会有人来到街上,聊聊天,打发时间。
我搬着小板凳坐在院门口,和几个老邻居聊天。
人老了,爱说从前,人将死,也爱说从前,于是我和他们聊得很来。
他们看着我,感叹着这一年又一年过得飞快,又打听着外边的事,懵懂听着,兴冲冲地议论。
后院儿的王大爷抽着烟问我:“这次回来还走吗?”
我摇摇头,说:“不走了。”
他点点头,说:“外边压力太大了,回来成个家也好。”
我只点点头。
前街的刘老太太提起了自己的小重孙,今年有六岁了,也到了读书的年纪。
爸妈走后我仍继续念书,到了大学开始自己打工赚学费,专业学的是对外贸易,工作后经常各个国家跑,听着好像高端,其实没啥技术含量,也累得要命。
只是说出去也能唬人。
刘老太太叹道:“他以后要是像你一样有出息就好了,整天跟个猢狲似的上蹿下跳,也不知道进了城里能不能学好。”
我想起来个事儿,问道:“我看老学校还在呢,现在还有学生吗?”
邻居大姨说:“在呢,老师比学生都多,现在好几个老师教一个学生。”
刘老太太接道:“教得那是啥玩意儿?还是得出去念。”
这就是农村教育的现状,孩子稍大点,四五岁能上幼儿园了就得去城里念书,租房陪着,陪到大学。
这是趋势,也是无奈。
我想起了什么,说:“我记得我那时候有个老师姓葛,也还在教书吗?”
邻居大姨道:“他还教着呢。”
我低下头,剥着板栗,随口道:“他那会儿老是打我,打人可疼了。”
一圈人都笑了起来。
倒是有个事我这些年一直在意,我问邻居大姨:“我霞姐现在挺好的吧?”
邻居大姨叹了口气:“挺好的,找的这个第二个对她好,家里条件也不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