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印象中余南卿刚到翁城,马上就启程回京了,他虽说过会尽早实践,但没想到会那么快。
  秋叶笑道:“娘娘,王爷可是把您的事都放心上呢。”
  苏挽烟睨了一眼她打趣的模样:“这是造福百姓,利国利民的事。”
  片刻又问:“那这城墙,是修补完了?”
  “从娘娘离开到现在,历经五月,刚好在这个月月初完工,是小步侍卫与田侍卫组织的人手,除此之外还有吕将军也调出兵力相助。”
  苏挽烟勾唇,心里很是满意,嗯,能帮上忙便好。
  看完城墙,秋叶又带着她坐马车到了城外。
  翁城土地贫瘠,许多农作物都不适合在这里生长,当时苏挽烟也是在集册上把这个问题记了下来的。
  她离开翁城后,小步跟田中经走访完善,发现并不是这里的百姓不会种植农作物,也不是缺少种植的知识,只是因为战火的原因,许多人不愿意留在翁城。
  所以剩下来的百姓,所种之物寥寥无几。
  种类少产量少,种子也留不下来,熬不下去最终又离开翁城,如何循环往复,便没有百姓再愿意种地。
  小步跟田中也不会种地,便寻问了当地有经验的百姓,请教要怎么在这种情况下种好地。
  再有便是买种,引水浇灌这些问题。
  其实苏挽烟册子里都是附加了解决方案的,离翁城最近的一条河流,才距离五公里,在河流两边开垦荒地完全没问题。
  凿渠引水虽然会费些人力物力,但按长久发展,这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事。
  这些方案跃于纸上十分容易,但要实施却十分艰难,这里的百姓多年都是夹缝中生存过来的,得过且过已是他们惯有的心态。
  小步跟田中最难的是调动民心。
  好在翁城还是有愿意干的百姓,更何况后有龙旗军驻扎,又有吕将军从旁协助,修补城墙的事在当时又是与开垦荒地一事同时进行。
  无形中也是给了百姓一丝希望,原是只有几个人开恳,后来便是越来越多的人加入。
  而他们加入之后,小步跟田中才知道,这城里许多的百姓都是有自家地的。
  只不过没人管没人种,就荒废了,当他们再拿起锄头的时候,那耕种的田地不自觉的就区分开了。
  百姓耕地,调派过来的龙旗军则负责凿渠引水。
  这是个大工程,所以苏挽烟到的时候,那引水的渠还在一点一点的挖,水源的与城的直线距离是五公里,但若要盘根错节的覆盖农田,挖出来的便断不仅仅只有五公里。
  是个耗时耗力的事。
  苏挽烟见到大家都在齐心协力的时候,心中突然涌上一股莫名的情绪,她从来没想过自己留下来的东西,会这么快被实现。
  她以为那些都是一年后或者几年后才会去做的事。
  而且,她是个门外汉,她去做这些的时候只是建议,没有想过会被完全采用,余南卿却没有二话就让人去做了,其中重视不言而喻。
  “是了,娘娘,还有一件事。”秋叶说得兴致勃勃,完全停不下来。
  苏挽烟敛下上涌的情绪,笑问:“什么?”
  秋叶从怀里拿出一张信封:“娘娘,这是卫大哥一月前寄来的信。”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