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等船队回来的时候估计就差不多了。
  毕竟他们这一趟不仅是去开拓航路,更要上岸去探索美洲大陆,争取寻找到那些大家馋了很久的作物带回来,耗费的时间不会太短。
  第233章 怎么就又是天兵拿出了这种好东西呢?
  前往美洲大陆的船队一时半会儿回不来,但别的船只可以。
  对于远洋航行感兴趣的玩家终究是少数——或者说,愿意开荒的玩家终究是少数,等到航线成熟,坐船出海去旅游,大家就会感兴趣了。
  更何况,朝廷也好、吐蕃也罢,都差不多到了关键时刻。
  大部分玩家都觉得,主线任务的最终阶段应该不会太远了,这种时候远离大陆出去探险,就意味着要从头到尾错过这些了。
  除了少数对游戏有自己的理解和偏好的玩家,大部分人还是很愿意参与这种关键剧情和活动的。
  但是在剧情开始之前,乘船出海去看看,沿着已经成熟的航线去做一些贸易,顺便捕捞海鲜,也同样是很多玩家在现实里很难体验到,而又不用花费太多时间的。
  还是那句话,生命会自己寻找出路。河西走廊被吐蕃占据、丝绸之路断绝之后,海贸自然而然就发展起来了。
  不过现在的海上贸易,还没有发展到远洋贸易的程度,船只一般是沿着海岸线航行,所以大唐的贸易范围,也就是北边的新罗、渤海、日本,南边则是沿着印度半岛,穿越马六甲海峡,抵达波斯湾附近的大食——这个终点跟陆上丝绸之路是一样的。
  海贸发达,自然也带来了相当可观的利益,大唐在广州设置了市舶使,负责登记货物、收纳关税、查抄违禁物品等。
  如此有前途的蓝海行业,玩家当然要加入了。
  至于海货捕捞,这个更不稀奇。
  大唐既没有海禁,沿海地带自然要靠海吃海。而且按照大唐的规矩,每个州都有不同的贡赋,海边自然是要贡海货。
  不过海鲜的运输,即便在现代也很成问题,更不用说交通不便,冷冻手段也很有限的古代了,所以地方上贡的海货,大部分都是干货,即便如此,也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根据记载,明州(宁波)岁贡海虫、淡菜、蛤、蚶等物,从海边运抵京师,每年都需要役夫四十三万六千人,因此元和十二年,孔戣奏罢之。
  当然,这个数字听起来夸张,但是役夫并不是只干这一件事,实际上贡品沿路递送,每个人可能只需要干一两天。
  不过现在,这一类的劳役都已经取消了,大部分工作被玩家接手,内陆也终于能够吃到打捞起来之后就放在冰块之中保存、并在几天之内运送过来的海鲜了。
  这还是因为复活点暂时没开到海边,否则会更便利。
  早晚有一天,长安城的百姓能买到真正刚刚从海上捞起来、还活蹦乱跳的海鲜。
  不过现在这些冰鲜,就已经足够引发购物狂潮了。
  国人对鲜味的追求,几乎是刻在骨子里的,而海鲜,毫无疑问又是所有鲜味之中最霸道的。它有多受追捧,看看后世满大街都是、标价也不低的海鲜烧烤自助就知道了。
  大唐人连河鱼都敢吃鱼脍,海鲜自然更不在话下。
  只是以前,就算是晒干的海货,长安百姓也就能偶尔买到点海带、咸鱼之类的,至于那些贡物,跟普通人没有任何关系。
  但现在,玩家才不管什么贡不贡的,所有的货物都会投放到市场上,皇帝想吃也要拿钱来买。
  实际上从开元后期,宫里就已经不能完全靠贡物供给了,至于到底是没那么多东西,还是中间有人上下其手,那只有经手的人自己知道。反正宫市就是从那时候出现的,只是直到德宗朝才演变成了臭名昭著的“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从这一点来看,大唐的皇帝都是很灵活的。
  当然也可能是因为现在的儒家还没有完善,没人动不动就抬出“祖宗成法”四个字来压人的缘故。这时候的人虽然也尚古,但开口就是秦汉,至于本朝的制度和律令,经常改来改去的。
  总之,李纯对掏钱买东西没意见,负责采买的宦官和内卫给钱也很爽快,大家一起维护了市场的繁荣与稳定。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