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她这一句话说得轻飘飘的,却是让听的人都心头一紧。
  “这……”李夷简皱眉道,“庄园、田产也就罢了,行宫……是否有些不妥?”
  “难道现在这样就很妥贴?”雁来反问,“我虽然不懂诗,却也听过几首坊间传唱的写华清宫、连昌宫、上阳宫的诗歌,虽是抚今追昔之意,却也不乏感慨宫阙倾毁、园林荒芜的句子,说出去很好听么?”
  众人哑然。
  雁来看着他们,意味深长道,“安史之乱已经过去几十年了。”
  众人都是冷汗直冒。
  安史之乱已经过去了几十年,可是它给大唐带来的影响却仍旧绵绵不绝。
  在民间的闲谈里、在诗人的作品里,这件事经常被提到、被反思,可是在朝堂上、在公文里、在皇帝面前,这仍旧是不便提起的禁忌,往往只能用一些“艰难”之类含糊其辞的话来指代。
  现在雁来就这么直白地说出来了,怎不叫人心惊肉跳?
  雁来还没说完呢,“这几十年里,除了战乱播迁之外,再无帝王巡幸行宫之事,国家又没有足够的钱财去修缮重建,行宫荒颓,自是无可避免。可是这些荒芜的宫殿放在那里,就是在提醒所有人过去发生的战乱和灾祸。”
  所以,讲这些地方都收拾出来,做出妥善的安排,既能增加收入,又能消除这种无形的影响,有什么不好?
  这一番话虽然出格,却也不算没有道理,众人顿时陷入沉思之中。
  最后还是李吉甫开口,“是我等思虑不周,让令君见笑了。既然令君已经有了打算,那我等听令行事就是。”
  摄政王什么的,更像是坊间流传的诨号,自然不能当面叫的。按照大唐的风俗,还是更习惯以京职来称呼官员,雁来现在官居中书令,倒也当得起这一声“令君”。
  ……
  “安邑公。”李夷简赶上李吉甫,有些不快地质问道,“行宫是陛下驻跸之所,怎可轻举妄动?”
  李吉甫淡淡道,“易之兄难道很希望陛下巡幸行宫吗?”
  李夷简一噎。
  据说内署的院墙上,原本画的是曲龙山——这是一座根本不存在的仙山,乃是德宗朝大诗人顾况《曲龙山歌》之中虚拟的一处仙境,不知被何人画在此处,李纯登基之后,对其中仙山颇为向往,近臣担心他想临幸曲龙山,干脆就给将原本的画给抹掉,换成了松鹤图。
  朝臣们对帝王出巡的态度,大抵如此。
  就算是宦官,除了少数脑子不正常,想要取悦皇帝以及谋取更多的好处的奸佞之外,大多数人其实也并不想让皇帝随便离开长安。
  “如此,那将行宫尽数挪作他用,又有何不可?”李吉甫又问。
  李夷简一愣,然后才反应过来。
  是啊,连行宫都没了,那皇帝也就没法巡幸了,除非大兴土木,但那样的阵仗就太大了,朝堂上下都会竭力阻止。
  李夷简也是个干脆的,立刻低头道,“是我孟浪了。”
  李吉甫并不在意,“你也是为礼法着想。”
  李夷简越发惭愧,匆匆告退。
  李吉甫目送他远去,又回头看了一眼延英殿。
  其实还有一个理由他没说,也不方便对李夷简说。现在的皇帝,已经无力巡幸了,至于将来的皇帝……将来的皇帝想要亲自处理这些行宫,有什么问题?
  雁来不仅也姓李,而且也同样代表了皇室的利益,李夷简那些担心都是多余的。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