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在我 第265节(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商悯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可也知道这个洗牌的时机绝不是现在。
  如果她心智再年轻一些,真的只有十几岁的年龄,心中可能会产生“何不废除跪拜礼”的想法。可是现在她知道不能了,跪拜是在向皇权、向天命跪拜,是无数代帝王摸索实践出来的巩固权力的必要仪式。
  这也是顺应时代、顺应规则的必要选择。
  商悯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亲近的人在私下里不要那么敬她畏她。
  话又说回来,如果这个世界不是以封建王朝为根基的,那么商悯也不会想着当皇帝了。
  野心根植于现实的土壤,这个世界必有她的一席之地。
  要想斩蛟,商悯得先让自己成为一条龙。
  恢复记忆后,商悯所思所想通透了许多。失忆之时曾经困惑的事情,现在也都知道了答案。有许多事情是她在十岁之前就已经尝试过并且寻找过答案的,她只是忘记了。
  除非商悯能让武国跑步进入工业化,生产机械设备,否则她基本上没有发挥的空间。
  她能参考的,只有前世各朝各代摸索出来的政治体制改革策略。
  同时商悯在接触了一段时间的政事之后,终于明白姑姑为什么在朝堂上那么招人恨了。
  她不但在潜移默化地推动着科举,还在想方设法用怀柔的手段抑制土地兼并。
  邹国的例子就在前面,国君试图推行科举,结果他命就没了,后来国也没了,只有一本《科举法详解》留到现在。
  这充分说明,什么样的人就该干什么样的事情,如果步子跨得太大,只会迎来反噬。
  所以赵素尘始终很谨慎,没有去推行科举,而是强化了小学宫升学政策,广开书院,给了寒门学子入小学宫的机会,而进了小学宫学成之后是否能为官,依然主要靠“举荐”。
  这么多年潜移默化,武国朝堂上平民出身的官员比例渐渐有了上升。
  推行科举是在掘贵族世家的根,抑制土地兼并,这更是让他们难以容忍。
  宗亲、孟家以及许许多多的大臣为什么会支持忠顺公?
  仅仅是因为忠顺公根基深威望高吗?这样的答案未免太过浅显。
  挖掘根本,忠顺公就是标标准准的王侯做派,相比商溯和赵素尘这样的强力革新组合,他们更适应忠顺公这样的老派做法,他们认为,忠顺公上位以后旧贵族可以像以前一样获利,得到的权也会更多。
  可以预想的是,商悯如果当了王,也只会支持赵素尘的政策,这可让他们急眼了,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支持忠顺公搞政变。
  商悯迟疑着,拿过纸和笔,考虑给杨靖之写什么样的回信。
  她赌气似的写了一句:“本王已知悉……”
  想了想觉得不妥,如果她这么写,以大哥的一根筋的性子,一定会迅速完成思想转变从此把她当做王来供着。
  商悯把这张纸揉成一团换了一张纸,用潦草的丑如鳖爬的字迹写:“大哥这么讲,我很伤心……”
  写完几行字,她把信折好,挥手让内侍送了出去。
  赵素尘看在眼里,决定回去之后也写一封信给杨靖之,不为了别的,就为了让这傻子醒醒脑子。
  ……
  “王上,这是探子在武国收集到的求贤令,求贤令还在向外扩散,而且借用的是燕皇的名义。看这架势,应当是要传遍四方。”
  内侍呈上密报。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