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皇子戍卫边关,当然也有拥兵自重的风险,是以承德帝派去的是个不怎么聪明的儿子,既要他安抚旧部,又不要他真的太得军心,能勉强维持住某种平衡即可。
  这便给了江揽州可趁之机。
  镇国公和少将薛晁阳的死,是否勾结叛党、对外通敌,都不重要。京中世家多的是笑看曾经如日中天的门庭登高跌重,但在大多数百姓和西州旧部眼里,一生戍卫西疆、保家卫国的英雄迟暮,却不得善终,百姓们背地里谁不骂一声昏君。
  曾跟随老国公和薛晁阳的西州旧部老将们,更难免兔死狐悲,对龙椅上的帝王感到心寒。
  但心寒远远不够。
  于是江揽州做了两件事。
  一是继“四五皇子做出诸多不成器的事”后,让锦衣卫罗列傅应谨的确干过的一些腌臜勾当,捅到承德帝面前,外加四处散播流言,说傅应谨得知太子出巡,帝王缠绵病榻,心怀不轨;另一边则利用京师距西州路途遥远,任何消息的来回通传皆有时间差,江揽州又派锦衣卫里的“自己人”假传圣旨,指傅应谨勾结西州旧部两员老将,意图谋逆。圣旨于城楼下宣读,说军中若有人斩下三人头颅,天家悬赏万金,封万户侯。
  这下一夜之间,西州乱成了一锅粥。
  两员老将战场上骁勇无双,却并不擅长钻营权术。
  一顶谋逆的帽子扣下来,他们震惊之余有心辩驳,然而天高皇帝远,等奏折写好并经层层关卡递至御前,恐怕黄花菜都凉了。
  常年驻守边关的将领将士们,谁不想建功立业?即便二人在军中威望甚高,却难免没有人为那高额悬赏和万户侯铤而走险,毕竟这可是圣旨,既然四皇子和两员老将已成“反贼”……
  三人分析下来,前有谋逆罪名,后怕西州内乱,可谓如坐针毡。
  这时两员老将关心的,甚至都不是朝廷为何会莫名其妙认定他们是反贼,而是联想到薛老国公的下场。
  于是三方一合计,很快成了一条绳上的蚂蚱。
  都无需江揽州的人在西州煽风点火,他们便会压下“圣旨”而引起的惶乱,转而开始密谋起兵时间,路线,兵马粮草,人手调度。
  而这份消息“走漏”至京中,承德帝自是龙颜大怒。
  怎么说。
  似乎自从摘掉薛家,事情就开始隐隐不对劲。
  前有四皇子人在西州,却联合京中的五皇子各种倾轧太子,承德帝申饬之后,太子自请离京去湑州查案,传回的消息却是大雪封山,太子一行人生死未卜,北境又有樊公公呈回书信,说北境王明知圣旨到了,却不回来接旨……
  承德帝在这乱中,一边派人去探太子消息,一边又一道圣旨追加下去,测试江揽州的“服从性”。
  结果加派去北境主持婚事的礼部、宗正寺、钦天监、内务府官员等浩浩荡荡的百余人,才刚出发没几,四皇子要反的消息便传至京中。
  这下好了。
  本自入秋以来,承德帝染上风寒,龙体就每况愈下。这下一怒之下,险些没一口老血飙出来,朝野上下更是人心惶惶,寝食难安。
  京师作为一朝之都,自有各营在京军士,及各地卫所轮番至京班演的“班军”,包括天家禁军,和专为拱卫京师的军队。为职责所系,他们除日常练兵,还需随时做好准备以应对诸如叛贼谋反、藩王进犯京城、宫变等突发事件。
  但这些军士分布较乱,领携之人大都是兵部文人班子,比起常年戍卫边境,真刀实枪大败过西戎的西州大军,真若逼至京畿,后果不堪设想。
  承德帝心里没底,当即拍着龙榻:“传、传朕旨意,八百里加急,急召北境王入京勤王、护驾!”
  按理说,所有事情都可循着蛛丝马迹,顺藤摸瓜,查清前因后果和真相始末。
  但江揽州意在搅浑水,打的就是时间差,便将所有事情压在一起,成一团乱麻,自也不会给这份水落石出的时间和机会。
  包括傅廷渊被“诱”来北境,江揽州也从没打算让他活着回去。
  能一刀切,就不会放虎归山,再隐忍并等待时机,那样的结果无非是——他得遵圣意先娶关瑜妙,类似的事情只会更多,而绝不会少。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