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万安 第45节(3 / 4)
这期间,二夫人和裴宜家已经被请到了寿康宫,在宴息室与裴行昭说话。
没了惯有的遥不可及之感,消除了紧张,裴宜家对着裴行昭,全然是十来岁的小姑娘的单纯性情,“姐姐的字写得真好,要怎么样才能练成?那些小字的字体,我恐怕最多认识十来个。”
裴行昭笑问:“喜欢写字?”
“嗯!”裴宜家纤长的睫毛忽闪一下,“姐姐,不要赏我别的,赏我些您用过的字帖好不好?”
“别的要给你,字帖也送你。”裴行昭笑着起身,“走,到我的书房去挑选字帖。二婶帮忙看着,给宜家选些适合她的纸笔。”
二夫人和裴宜家俱是笑逐颜开。
李江海和阿妩一阵翻箱倒柜,找出裴行昭存着的各种字帖,又取出各类上好的纸张、笺纸、笔墨纸砚,搬来一张大画案,全部放到上面。
裴宜家很认一,只问裴行昭习过哪些字帖,然后选出来,笑盈盈地看过,捧在手里,动作小心翼翼的,竟是视如珍宝的模样。
裴行昭摸了摸她的头,帮她把字帖放进一个樟木匣子,随后给她选文房四宝,和二夫人一起教她挑选的技巧。
裴宜家凝神听着,一一记在心里。
“喜欢读书写字?”裴行昭柔声问她。
“很喜欢。”裴宜家答道,“爹爹说过,女孩子也要多读书写字。在外的时候,家书里也叮嘱过我。”
这就难怪了。这孩子固然不得不依着母亲的意思整日闷头做绣活,盘桓于心并且始终铭记的,是父亲点点滴滴的影响。父女两个固然聚少离多,却不代表团聚时日里的每一刻会被淡忘忽视。
裴宜家犹豫了一下,又轻声道:“爹爹在信中提过姐姐,说希望我能像姐姐一样饱读诗书,写一手好字。还说,何时世道太平了,会亲自教我。”
“现在学也不晚,书读的不在多,够用就可以。”裴行昭只能避重就轻,随后凝了一眼宜家与三叔几乎一般无二的眉眼,旧日回忆,再一次被触动。
她到军中,不曾更名改姓。三叔获悉之后,只凭借着心里一份微薄的希冀,便赶在军务稍微闲一些的时候跟上峰请了假,赶到军中与她相认。
那天,刚刚结束一场战事,她一边往营帐走,一边卸盔甲。
忽地听到男子的声音:“行昭?是行昭吧?”说着便已从怀疑变成确信,“阿昭!”
她一手搂着头盔,一手扯着护甲,转头望去。
漫天霞光之中,高大挺拔的男子一步步走近她,明亮的热切的眸子一瞬不瞬地凝视着她。
她颈子梗了梗,因为背光的原因,又眯了眼睛,细瞧他的眉宇。她六岁与十三岁的样子,辨认起来比较吃力,但已成年的三叔经过六年,样貌变化并没多大,她立刻就认出来了,嘴角翕翕,却是不知该说什么。
心里空茫茫一片的时候,三叔的脚步加快了,走到她面前,用力把她搂到怀里,手掌隔着护甲重重一拍,“阿昭!小兔崽子!怎么不先回家?怎么不给三叔写信?不要三叔了?”
裴行昭鼻子有点儿泛酸,下意识地辩解,傻呵呵地给出了一个蹩脚的理由:“没来得及,没顾上。”
三叔这才松开她,仔仔细细地打量她,温暖的手落到她面上,试着帮她擦去溅到脸上的尘土、血迹,随后,忽然别转脸。
她看到了有晶莹的水滴掉下,落入尘沙。为之动容,却是哭不出。
相认之后,三叔便开始想方设法地求上峰把自己调到两军阵前。叔侄两个曾在青海同一军营并肩作战过一个多月,数次促膝长谈至天明。随后先帝带着包括裴行昭在内的精锐将士转战江浙。
那几年,朝廷用兵的主要省份便是青海、江浙。
乱世中的将门多变故。
彼时的裴行昭从没想过,自己在幼年丧父之后,还会失去与父亲有着相同风骨抱负的三叔。
变故来临之前,人总是会相信,不会落到自己身上,甚至会想,自己已经够倒霉了,若有老天爷,他也顾不上再给自己雪上加霜——用这种理由帮自己建立希冀一点点安逸喜乐的信心。 ↑返回顶部↑
没了惯有的遥不可及之感,消除了紧张,裴宜家对着裴行昭,全然是十来岁的小姑娘的单纯性情,“姐姐的字写得真好,要怎么样才能练成?那些小字的字体,我恐怕最多认识十来个。”
裴行昭笑问:“喜欢写字?”
“嗯!”裴宜家纤长的睫毛忽闪一下,“姐姐,不要赏我别的,赏我些您用过的字帖好不好?”
“别的要给你,字帖也送你。”裴行昭笑着起身,“走,到我的书房去挑选字帖。二婶帮忙看着,给宜家选些适合她的纸笔。”
二夫人和裴宜家俱是笑逐颜开。
李江海和阿妩一阵翻箱倒柜,找出裴行昭存着的各种字帖,又取出各类上好的纸张、笺纸、笔墨纸砚,搬来一张大画案,全部放到上面。
裴宜家很认一,只问裴行昭习过哪些字帖,然后选出来,笑盈盈地看过,捧在手里,动作小心翼翼的,竟是视如珍宝的模样。
裴行昭摸了摸她的头,帮她把字帖放进一个樟木匣子,随后给她选文房四宝,和二夫人一起教她挑选的技巧。
裴宜家凝神听着,一一记在心里。
“喜欢读书写字?”裴行昭柔声问她。
“很喜欢。”裴宜家答道,“爹爹说过,女孩子也要多读书写字。在外的时候,家书里也叮嘱过我。”
这就难怪了。这孩子固然不得不依着母亲的意思整日闷头做绣活,盘桓于心并且始终铭记的,是父亲点点滴滴的影响。父女两个固然聚少离多,却不代表团聚时日里的每一刻会被淡忘忽视。
裴宜家犹豫了一下,又轻声道:“爹爹在信中提过姐姐,说希望我能像姐姐一样饱读诗书,写一手好字。还说,何时世道太平了,会亲自教我。”
“现在学也不晚,书读的不在多,够用就可以。”裴行昭只能避重就轻,随后凝了一眼宜家与三叔几乎一般无二的眉眼,旧日回忆,再一次被触动。
她到军中,不曾更名改姓。三叔获悉之后,只凭借着心里一份微薄的希冀,便赶在军务稍微闲一些的时候跟上峰请了假,赶到军中与她相认。
那天,刚刚结束一场战事,她一边往营帐走,一边卸盔甲。
忽地听到男子的声音:“行昭?是行昭吧?”说着便已从怀疑变成确信,“阿昭!”
她一手搂着头盔,一手扯着护甲,转头望去。
漫天霞光之中,高大挺拔的男子一步步走近她,明亮的热切的眸子一瞬不瞬地凝视着她。
她颈子梗了梗,因为背光的原因,又眯了眼睛,细瞧他的眉宇。她六岁与十三岁的样子,辨认起来比较吃力,但已成年的三叔经过六年,样貌变化并没多大,她立刻就认出来了,嘴角翕翕,却是不知该说什么。
心里空茫茫一片的时候,三叔的脚步加快了,走到她面前,用力把她搂到怀里,手掌隔着护甲重重一拍,“阿昭!小兔崽子!怎么不先回家?怎么不给三叔写信?不要三叔了?”
裴行昭鼻子有点儿泛酸,下意识地辩解,傻呵呵地给出了一个蹩脚的理由:“没来得及,没顾上。”
三叔这才松开她,仔仔细细地打量她,温暖的手落到她面上,试着帮她擦去溅到脸上的尘土、血迹,随后,忽然别转脸。
她看到了有晶莹的水滴掉下,落入尘沙。为之动容,却是哭不出。
相认之后,三叔便开始想方设法地求上峰把自己调到两军阵前。叔侄两个曾在青海同一军营并肩作战过一个多月,数次促膝长谈至天明。随后先帝带着包括裴行昭在内的精锐将士转战江浙。
那几年,朝廷用兵的主要省份便是青海、江浙。
乱世中的将门多变故。
彼时的裴行昭从没想过,自己在幼年丧父之后,还会失去与父亲有着相同风骨抱负的三叔。
变故来临之前,人总是会相信,不会落到自己身上,甚至会想,自己已经够倒霉了,若有老天爷,他也顾不上再给自己雪上加霜——用这种理由帮自己建立希冀一点点安逸喜乐的信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