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吃饱我嫁给了新帝 第246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现在是没什么问题,你走了就有问题了啊!
  几个大臣皱着老脸在心里喊道。
  刘次辅看向永宣帝:“皇上,您劝一劝太子殿下……”
  永宣帝看着容昭,却是说道:“既然你一心要去,那就这样吧。”
  他说完这句话便眼睛一刻不眨地盯着容昭的反应,却见容昭没有露出半分错愕惊慌的神色,而是非常平静地点了点头:“相关事宜已经准备得差不多了,后日本王便动身出京。”
  永宣帝又盯着容昭看了半天,确定他没有表现出哪怕一丝懊恼不甘的神情,终于有些难以置信地确信:容昭不是在以退为进地演戏,这就是他真实的打算。
  极大的诧异和错愕间,永宣帝想到自己之前的想法和揣测,终于又对眼前这个一贯不喜的儿子生出了一丝歉疚。
  他以为容昭成了太子之后就沉迷权柄一心揽权,打算把晋王叫回来好打压他,而容昭却是一心想着西北边关的安全,主动要把权利交出来。
  虽然永宣帝一向更喜欢晋王,但他哪里看不出对方急着回京和韦贵妃三番五次的暗示是为了什么。
  之前他因为对容昭不满所以没有多在意,可如今看来,真正急着揽权的明显是晋王,反倒是容昭,虽然于他不够恭敬,却实打实是在一心为大启做事。
  去边关打仗哪里是什么好差事,但这么多年容昭不仅不推脱,连成了太子都要主动出征。除了打仗,他也从不做多余的事,既不像誉王一样在朝中拉帮结派,也不像晋王和韦贵妃总在他跟前讨好,有事的时候却很靠得住。谋逆这样的内忧能解决,北狄那样的外患更是主动应战。
  气人是气人了点,但确实是能实打实替他分忧的。
  真要比较的话,恐怕确实容昭才是当太子的最好材料。
  永宣帝心情复杂,看着容昭的视线到底还是缓和了些。几位大臣这时却是惊慌起来,没想法皇帝就这么答应了太子离京去跟北狄打仗。
  “皇上,此举不妥啊!”
  这几个大臣一致反对起了永宣帝的决定。
  毕竟永宣帝现在的身体状况还不稳,说得难听点,说不定哪天就会驾崩。这种情况下太子不在京中,跑去前线,万一永宣帝没撑住,必然会有一场关于新帝继位的乱子。
  尤其是现在容昭还未被正式册封,现在都还只自称本王,而京城里又有晋王这个明显不会甘心失去储位的庶长子。到时候一旦山陵崩,容昭这个太子又没有昭告天下,晋王完全可以借机登位,而容昭才是被先帝承认的太子,他们这些臣子若要遵循先帝遗志,那京中恐怕要经历一场血洗。
  即便他们“识时务”承认晋王,容昭作为手握十几万大军的真正正统,难道也会甘于向晋王俯首吗?
  到时候掀起的恐怕就得是席卷整个大启的一场浩劫了。
  决不能让这样的危险出现!
  几位重臣坚决反对容昭就这么离京,但容昭和永宣帝都已经决定,臣子的话也起不了太大作用。
  没办法,他们只好退而求其次,请求永宣帝在容昭离京前将他正式立为太子。
  这样其实也不能完全消除出现政变的风险,但至少容昭明确占据了太子正统,晋王再想要趁机继位的话就势必要先背上反贼的名头。除非晋王足以掌握京城内外,否则到时候京城内部和周围布防的部队都可以对晋王进行“平叛”。只要那些兵将不是有叛逆之心的人多,容昭这个正统太子就能以比较小的代价入主京城。
  有时候一个正统的名头确实非常重要,要不然誉王谋逆干嘛要想方设法地伪造出永宣帝正常传位于他呢。
  没有料到大臣会谏言此事,永宣帝惊讶蹙眉,下意识就想拒绝。然而大臣们说的理由确实非常正当,哪怕永宣帝并不满意“容昭离京几个月他就可能不小心驾崩”这样的假设,却也没法反驳。
  若是之前,即便没有反对的理由,永宣帝恐怕也不会答应就这么正式册封容昭,但方才产生的对容昭的些许愧疚这时还没有耗尽,正是还算充盈的时候,容昭当太子也确实比晋王合适,于是永宣帝看了看对此神色微讶,但并不显得欣喜若狂,反而很快就平静下来的容昭,皱眉许久,最终还是叹了口气,点头应下了。
  至少容昭是真的不那么在乎所谓的太子权柄,未来就算正式册封了,大概也不会主动与他争权。
  “时间紧迫,就只先祭祖昭告一下吧,祭祀天地的仪式等回来了再说。”永宣帝最后拍板。
  容昭本来后天就要走,被几个大臣劝着留到晋王回京了再走。不过那估计也没有几天了,于是钦天监紧赶慢赶地算出来一个吉时,就在三天之后。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