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和_142(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打下德州,便可截断朝廷大军的退路,顺便接受囤积在德州的军用物资,人员粮食都有了。再下济南,占据河北同南京之间的水路要冲,正式向朝廷展示一下燕军的肌肉。
  朱允炆这黄口小儿不是很得意吗?派几十万大军到他的地盘上喊打喊杀,耍足了威风。来而不往非礼也,不往朱允炆的地盘上射几箭,轰几炮,他就不是朱棣!
  众将高举双臂,王爷威武!
  燕王咳嗽了一声,做了最后总结,“孤奉太祖高皇帝遗训,必扫除朝中奸佞,清君侧,涤清宇内!”
  一句话,彻底暴露出了朱棣的野心。
  他要进南京,登九五!至于朱允炆那黄口小儿,哪里凉快哪里歇着去吧!
  众将再次激—情爆发,王爷英明,王爷威武,王爷千岁!
  张玉不喊着进保定了,他要直接去白沟河,上最前线!
  据闻李景隆计划在白沟河决战,在此以逸待劳,布下伏兵,不比守城更好?连张玉这样的人都开始“争功”,性子急躁些的更不会落下。
  朱能嗓门最大,也嚷嚷着要去白沟河。
  徐忠人在真定,陈文吴达两名副将不敢和张玉朱能这样的老资格硬抢,退后一步,充作背景。
  房宽虽将后军,到底是燕王靖难起兵之后才投到麾下,有心争两句,被朱能的大嗓门一吼顿时灭火,只能眼巴巴的瞅着。
  其他如陈亨,陈晖,滕聚等自然更没力量同张玉和朱能争抢。
  场面看似热闹,争夺激烈,实际上,真正要较出长短的只有张玉和朱能两人。旁人都是敲个边鼓,应和几句,顺便向燕王表表忠心,目的就已达到。
  张玉朱能争执不下,燕王稳如泰山。
  道衍和尚坐在一侧,同样不被菜市场一般的吵嚷声影响。大和尚慈眉善目,视线从众人身上掠过,盯准了目标,微微一笑。
  孟清和打了个机灵,头也不抬,下意识往沈瑄身后藏了一下。
  藏好,又觉得不妥。
  幸好众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张玉和朱能身上,没人注意到这个角落。
  沈瑄有些奇怪的看了他一眼,孟清和咧嘴苦笑,他能和沈瑄说,自己被某个六根不净的大和尚盯上了,死活要把他拉进不良门派?
  虽然道衍和尚在永乐朝得了善终,却不代表他身边的人也能平安无事。郑和是例外,本身就是永乐帝重用的宦官,否则不会轮到他领船队下西洋。
  谁能保证自己也有郑和的运气?
  永乐登基之后,道衍为何要住在庙里,死活不蓄发不还俗?
  真是因为他心中有佛?
  孟清和不信。
  如果道衍有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信念,压根不会花费十年多的时间鼓动燕王造反。八成也是为了躲避帝王的猜忌,为了避祸。
  想想看,一个和尚,没有家室,没有子女,连族人都和他断绝关系,白天上朝晚上睡在和尚庙,日常娱乐除了为皇帝出谋划策就是念经,这样的人有什么可猜忌的?
  永乐帝唯一需要担心的,就是这和尚为造反事业奋斗终身,再去鼓动其他人造自己的反。
  这个可能性极小,朱棣不是朱允炆,道衍的年纪也摆在那里,六七十岁的老和尚,哪里还有那个精力?
  所以,道衍安全了,身为宦官的郑和也性命无忧。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