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和_196(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论起典章法度鸡毛蒜皮,能洋洋洒洒说上一天。
  问到燕王造反,马上低头垂目,好似地上有金子一样。
  如此行径,换成洪武年间,不剥皮充草也要砍头腰斩。当今天子却不然,对文臣的不作为视而不见,一旦文武发生争执,又往往站在文臣一边。武将心中憋了怨气,怎肯为皇帝尽心尽力,抛头颅洒热血?
  常言道,不在憋屈中忧郁,就在愤懑中爆发。
  随着徐增寿在京中的活动,加上杨铎等人暗中的努力,以长兴侯和曹国公为首的勋贵武将集团,已逐渐有向燕王靠拢的趋势。
  建文帝明知道手下正酝酿着集体跳槽,却对此毫无办法,更不能马上下旨查办。
  五军都督府,各地卫所,西南的土司,散布在军中的故友同袍,昔日部下,都是勋贵武将们的资本。就算是李景隆这个草包,凭借着李文忠的旧部也能拉出一张关系网。
  文官有同窗,同乡,同榜。
  武将有同袍,有亲兵,有部将。
  文官的关系网虽然密切,却不妨碍彼此插对方刀子。
  武将的交情多是战场上一起流血拼命结下的。尤其在明初,卫所制度尚未崩坏,武官以下多是善战之兵,熬过洪武帝大杀功臣浪潮的勋贵个个不简单,如果建文帝敢触动这张关系网,等待他的下场不会比被燕王踹下皇位好多少。
  洪武帝敢对开国功臣动手,前头发铁券,后头就举刀子砍人,完全无压力,只因为朱元璋有这个底气。
  他就砍了,能怎么样?
  反对?一起砍了!
  建文帝不行。天生的优柔寡断和老朱家遗传的多疑性格杂糅在一起,将他一步步推到如今的境地。
  重用文人,压制武将,削除藩王,都为保洪武帝交给他的江山社稷。
  奈何雄心壮志与个人能力脱节,结果是燕王的造反队伍在山东喊打喊杀,混得风生水起,建文帝却只能在皇宫长吁短叹,中对书生问计。
  手中明明一副好牌,打成今天这个样子,不用洪武帝,前太子朱标活过来都能把朱允炆一巴掌拍死。
  胜利距离自己越来越远,齐泰和黄子澄在外募兵一直没有消息。建文帝只能期望方孝孺的离间之计能够奏效。不能让燕王父子相疑,好歹拖延一些时日。
  在焦急的等待中,张安和王景弘始终没有好消息传回,取而代之的,是几则流言在京城中不断蔓延。
  “皇帝重用锦衣卫刺探大臣宅邸,据说五品以上的官员家中都有锦衣卫的探子。”
  “据悉翰林院中的某位大儒同锦衣卫也是关系匪浅,称兄道弟。”
  有人不相信,洪武年间就取消了锦衣卫断狱之权,更解散了北镇抚司,当今天子用锦衣卫刺探情报?为何燕王造反之前不用?
  被驳斥的人嘿嘿一笑,看看周围聚集来的目光十分的得意。
  不怕被骂胡说八道,只怕引不起注意。
  流言之所以是流言,就是因为不需要证据。
  比起枯燥无味的真相,世人往往更喜欢听添油加醋的小道消息。
  道听途说,捕风捉影。有人驳斥,就会有更多人传播,更多人相信。口口相传,到了最后,假的也会变成真的。
  孟同知的精辟总结被燕军情报人员奉为圭旨,随着又一批细作进京,传入杨铎和徐增寿耳中。
  左都督放下茶杯,搓搓下巴,“这话倒是有趣。燕山后卫的孟同知,莫不是当初随世子入京的那个孟百户?”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