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 第898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在秦、汉两朝,这里便修筑了长城、关塞以御北胡。
  而在宋后明代,这里更是被重点修筑,成为宁夏西路最重要的要隘之一,得名胜金关。
  所谓“黑山之南支,如怒犀奔饮于河,即胜金关也。石峰横峙,隔河与南岸泉眼山相对,拱抱县城,为一关键云。”
  “谓其过于金徙、潼关,故名胜金。”
  后人有诗歌形容这个地方——“浮沙高拥隐边墙,渺渺烟云接大荒。山引贺兰峰积翠,河通星宿水流黄。”
  “云茫茫,峰兀兀,雄关崛起势嵂崒。北有沙漠之纵横,南有长河之滂浡。银川到此启管键,襟山带水不可越。”
  而在现在的宋朝,比后世更可怕的是,应理关靠近黄河的一侧,还有茫茫的池沼,让通道变得更加的狭窄。
  即便到了隆冬时节,这里的护城河和沼泽都不会封冻,唐代把此沼泽地带地称作温池。
  骆宾王过此处的时候曾经特意探访过因由——“询据土人云,即县城旧址,城壕南有温泉溢入池,至冬不冻,故名。”
  种诂在审视军图的时候,一眼就发现了这处被夏人忽略了的地方,抢在他们收缩兵力防守兴庆府和西平府的时候,建议苏油,让最强的囤安军夜渡黄河,抢占了此处关要!
  之后又命西路包顺带领三万人,加强这里的防守力量,抢运了大量物资,依托秦汉长城和应理关塞,将整个关城丧心病狂地重修了一遍!
  等到了战事停息的间隙,又增派了刘昌祚的骁锐三军!
  苏烈认为如此集中兵力毫无必要,毕竟应理关的迎敌正面相当狭小,五门霹雳炮搬上城头,不光正面防御力量强悍不说,连黄河都足以封锁。
  于是和刘昌祚一商议,干脆去把凉州拿下,不但可以互相照顾后路,并且还能和兰州一起,形成一个西路铁三角。
  其防御态势和纵深顿时令种诂倍感舒适,直夸苏烈童鞋:“虽幼少读书,然其将略,殆为天授。”
  这也造成了宋军将以西路为主力,渡河进攻兴庆府的假象,让夏人不得不调整战略,强攻应理,企图收复这里,形成对凉州的大包围,重新获得战略主动。
  但是夏人的军事思想还停留在旧时代,囤安军能轻取应理,并不意味着嵬名阿吴和仁多保忠也可以做到失而复得。
  这一带并不适合骑军作战,宋军依托群山,长城,重新打造的雄关,打造了层层防御。
  加上在旧军时代就已经远胜步跋子的囤安军,转变成了新军之后,苏烈在应理关东,将苏油的“进攻型防守”的战略,贯彻得淋漓尽致。
  囤安军带着伏虏炮和连珠炮,在贺兰山麓两百里内转战,神出鬼没,不断游击。
  夜袭,劫粮,伏击……当年苏油曾经议论过的“游击十六字方针”,到军事技术发展到现在后,终于得以彻底实现。
  而且相比后世以弱敌强的游击战术,如今的游击,战果大得惊人。
  可以说,以少量新军对抗大量旧军的最正确战术,到了苏烈指挥的应理关防守战,算是真正达到了大成。
  这样就搞得镇守应理关的包顺非常郁闷,我说兄弟你别光顾着自己闹腾,好歹放点人马过来,让老哥哥也立点功劳不是?
  哥哥这里整整三万人马,自打出征到现在,除了些听闻哥哥身份,望风而降的部落,还屁都没捞着啊……
  两路大军十万人被苏烈打得进路艰难,更让夏人产生了严重的误判,认为这里肯定是宋军的主攻方向。
  于是在收到嵬名阿吴和仁多保忠关于宋人军力绝对在六万以上,两军兵力不足的奏报后,驻守顺州的梁皇后盛怒之下,带领十万生丁赶往应理。
  她就不信宋军个个都是铁打的,二十万人,堆也把应理关给堆下来!
  不过她还是记住了家先生的告诫,顺州乃九渠之首,是整个兴庆府的灌溉枢纽,必须牢牢守住,于是她便让防守兴庆门户静州的五万麻魁女兵,前移到了顺州。
  这无疑是一个异常糟糕的决定,没有夏人会预料到,大宋已经在短短两个月里,组建出一支能够搭载四万人的黄河水师!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