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 第971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哦?”赵頵不禁好奇:“蜀国公却是如何说的?”
  王从之笑道:“我是姑妄听之,也为王爷姑妄言之。”
  “蜀国公曾说制琴用了胶漆桐木,而这些东西,是依赖人力,强行拼凑到一起的。”
  “材料和材料之间,会产生机械应力,因此也需要一个应力释放期。”
  “待到应力变得舒缓,琴的各个部分之间不再紧张,才能和谐融处,音色自然就会更加优美了。”
  “古琴上漆纹的产生,就是应力释放的明证。”
  赵頵说道:“似乎也有些道理。”
  王从之说道:“因此并不是我大宋的制琴工艺不如前朝,而是有些东西,只能交给时间去处理。说不定百年之后,我朝的琴,便会胜过今日这道来凤。”
  说完叹息一声:“然而到那个时候,王爷的来凤,却又已胜过今日多矣。”
  “这是没办法的事情,谁叫唐琴比宋琴,它就是要年长一些呢?”
  赵頵心头巨震:“頵闻教矣。”
  ……
  元丰七年十二月,乙未,资政殿学士王韶抵京,赵顼在武英殿予以极高规格的接见,升大学士,提举军机处。
  同日,临翰林院,参观赵孝奕、扁罐、椅子带回来的诸多海外文物、资料,听取这次航海沿途的风物,以及大洋对岸的部落,城邦状态,了解当地民情。
  最重要的,是听取翰林院对于椅子童鞋关于大洋彼岸人口为商周余裔推测的论证。
  最搞笑的是,苏颂、陈昭明等理学派大臣,扁罐和椅子的尊长,对这种推论表示严重的怀疑,认为那些人或许在血缘上和华夏人相近,但是其文明,不能简单地从少量的相似就可以武断。
  这或许是每一个文明发展所必然经历的时期,只能说,大洋彼岸北部部落的文明程度,还处于中土夏朝时期,而南部城邦的文明程度,接近中土商朝时期。
  但是不能因此就断定人家的文明是继承了夏商文明而成。
  但是与扁罐椅子的长辈们浇冷水不一样,翰林院的其他学者却认为椅子的推断非常有道理。
  而且还振振有辞地给出了证据!
  第一千四百三十九章 证据
  有人就指出,根据史书记载,周武灭商的时候,当时的淮夷将军攸侯喜正带着殷商军队在讨伐东夷。
  之后这支部队在历史上再无记载,只说攸侯喜带领殷商遗民东渡“天之浮桥”,去了另一处地方。
  王安石在江宁府指出,《左传·僖公十六年》中有过记载:“六鹢退飞过宋都”。
  但是能够“退飞”的鸟,在中土从来没有发现过,这次扁罐他们从东胜州带回来物产中,却有一种食蜜鸟,能够退飞和空停。
  这说明当时殷人的后裔和中土,可能还有过联系,带回了足以在中原炫耀的东胜州食蜜鸟。
  而刘攽则列举了《竹书纪年》,里边记载着夏代命九夷,狩猎于大海,获大鱼。就是扁罐他们出发所选择的北线。
  苏轼则引用了《诗经·商颂》记载,“相土烈烈,海外有截”,“相土”指殷商的第十一代君主,而这“海外有截”这句话,说明在殷商时,中原王朝就已经拥有了海外领土。
  而此次扁罐从托尔特克,呸,什么破名字,玉黍城!
  此次扁罐还从玉黍城的神庙当中带回了两个玉雕和两个刻有玉圭,玉圭上有汉字!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