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 第1041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是一份细致到令人发指的大文件,就拿宋人最关注的教育事业来说,里边统计了全国各地官学与私学的发展历程,目前状况,从小学到国子监的授课内容,包括新出现的慈善小学中学学院的课程编排。
  还统计了全国的识字率,各阶段适龄的应入学人口数量,与现状之间的差异,以及差异形成的原因。
  然后分析了大宋如今各行业的构成,需要用到的学问,目前的人才培养方式,其优劣性各在什么地方。
  后面还分析了当前师资力量、生员构成、学校、教材、学费、人才选拔等内容。
  这么多的内容,还仅仅是《发展纲要》里,《教育》一门,《回顾与现状分析》一章中的一部分。
  第二部分则是着重于数据分析,阐述国家要发展,落实在学校建设方面,存在哪些具体的缺口。
  而这些需要里边,哪些是近期的,迫切的;哪些是中期的,应该发展却又受现状所限制的;哪些是远期的,可以暂时缓一缓,但是却又值得期待的。
  第三部分才说道该如何一步步的实现短目标,比如学校该成立多少,怎么配置,教材需要哪些,怎么编写,教师的培训和分配,书籍印刷,学校管理机构如何进行计划、指导、监督,该成立什么机构监督,归那个部司管辖,需要耗费多少国家财政等等。
  十件大事,每一件都是按照这样的体例来编纂,这根本就不是一个人短时间里能够拿出来的东西。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苏油在元丰二年入京与赵顼相谈之后,就开始着手准备,除了关于现状有了一些补充,将统计数字重新进行过修改之外,里边的调研内容,肯定经过历年无数次的查改增删。
  也就是说,蜀国公从元丰二年开始,就已经把自己当做储备宰相,开始行动了。
  文彦博、吕公著组织各自的班子挑灯夜读,从六部索要数据,相互对照核实,最终给予了这部《纲要》高度的评价。
  说白了,还是精细纯老三样,但是这个《纲要》里边,充满了一种哲学思维。
  理学的身影,在《纲要》十件事中,无处不在,让人大开眼界!
  这不是纲要,这是著作、文献,是一种管理国家的新型模式!
  它就不该叫《皇宋发展纲要》,它的正确名称,应该叫《理学思想指导下的建国方针》。
  值得庆幸的是,苏油已经用九年时间,做完了统计分析方面的绝大多数事情,现在留给大家的工作,就是一起来拍板——这部纲要,它说得到底对不对,里边提到的事情该不该做,如果该做,那如何做,哪些先哪些后。
  之后就只剩下一个将短期任务模块各自领下去,按部就班加油干的问题。
  花了十天时间给大家消化,之后苏油组织两制上官员,又在都堂展开了急切的讨论,吵成一团。
  最后文彦博怒了,一件件的来,先找出迫切的,最可行的,对大宋立竿见影的!
  十件大事里边,官制改革基本完成,甚至在苏油的干预下,将以前的胥吏也纳入到了官制改革体系当中,甚至可以算是划时代的巨大的进步,已经超过了之前的唐制和之后的明制清制,组织能力算是站到了封建王朝的最高处,但是在苏油眼里,还是过于粗糙。
  不过官制才改革了不久,而且相比后世还有一个重要差别,那就是官员本身的素质短板和官员录用考核体系的短板。
  在这两个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之前,目前的官制,就已经是最好的了。
  政治包括司法与行政,这个牵扯实在是太大,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儿,一时半会儿也是艰难。
  至于风气与国格,在前面那些大事儿没有得到解决之前,就是假大空的东西。
  这就剩下财用,军事,水利,交通,民生,教育六项。
  好在现在大宋不差钱,而且高滔滔给大家做过保证,实在不行还可以掏赵煦这倒霉孩子的压岁钱,因此财用一节暂时不是太急迫。
  交通问题一直在持续改善,目前能将铁路东西干线修完就不错了,至于苏油提出的各州间标准路网干线和南北大运河打造的问题,大家都觉得太花钱了,只能选取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列入三年计划。
  民生也先缓缓,官员们很体贴,认为一下子让老百姓日子过得太好,口味养刁了不好回头,司马相公一年来的宽政已经很可以了,可以先放放看。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嘛!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