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 第1057节(2 / 4)
这其实是苏油设置的一道政治陷阱,然而就是有蠢货自以为得计,硬要往里边跳。
之前贾易弹劾苏轼出题不忠的时候,高滔滔就曾经大怒,欲加峻责。
吕公著努力开解,说贾易所言颇切直,只是惟诋大臣太甚而已,因此仅仅罢其谏职,出外通判。
而在退朝后,吕公著对范纯仁和苏油说道:“谏官所言,不可细论得失。顾主上春秋方盛,虑异时有导谀惑上心者,正敕左右争臣,不可预使人主轻言者。”
因为事涉苏轼,苏油当时也不好多说什么,只能点头称是。
然而贾易似乎铁了心要碰瓷,不过这次,注定会头破血流。
中书的反应很快,吕公著亲抓此事,苏辙的问题很快查清,纯属子虚乌有。
而苏轼的诗歌,根本写在神宗去世之前,是因为在常州买了一块山田,兴起而作,这个有当时的地契签署的时间为证。
等到军机处和学士院将给扁罐的敕令和赵煦的敕黄、学士院的诏书公布出来后,贾易、赵挺之算是彻底激怒了所有人,也让吕公著彻底看清了程颐门生的嘴脸。
贾易这是被贬不平,攀咬报复!
他如今的所为,说轻了是仍旧沉浸在过去御史言官可以风闻奏事,不讲规矩,乱开地图炮的迷梦里。
说重了,是在挑战如今大宋朝廷政治秩序的底线,是意图挑起党争!
他们就是朋党!
贾易的目的,明显是意在苏油。
然而苏油治政一年来的作为,不光光是有想法有能力,关键还不偏不倚,彻底贯彻了“三派兼用”的方针。
就连举荐有缺,每次都是一派一个,让高滔滔自行选择,绝对公允,也绝不自作主张。
苏油大公无私的表现,已经得到了朝堂上绝大多数的支持。
由他主持大局,所有人都不用担心因立场而被陷害报复,或者有能力而被刻意打压。
对于经历过王安石、蔡确、司马光执政的群臣来说,苏油简直就如黑暗政坛上的一缕宝贵阳光。
至此御史纷纷上章,力保三苏,议论贾易谄事程颐,默受教戒,附下罔上,背公死党,乞早赐降黜。
庚申,王觌奏:“苏轼、程颐,向缘小忿,浸结仇怨,于是颐、轼素所亲善之人,更相诋讦,以求胜势。
小人近乃造为飞语,有五鬼、十物、十八奸之说,大概不过取一二公义所共恶者以实其言,而馀皆端良之士也。
伏望诏榜朝堂,明示不信谗言之意,以安士大夫之心。”
丁亥,太皇太后宣谕苏元贞、孔文仲、丁骘进对,要求台谏“一心为国,勿为朋比。”
而更大的风潮,在民间掀起。
以往御史掰倒宰执,芝麻小官掰倒当朝大佬,吃瓜老百姓们基本上都是喜闻乐见。
然而这一次,开封府和杭州的老百姓出离愤怒了。
报刊杂志连篇累牍,要求朝廷以唐朝牛李党争为戒。
记者采访了开封、杭州士农工商对苏轼、苏辙和苏油的风评,有名有姓,并且将原话刊载在了报刊上。
三苏的口碑,好到爆表。 ↑返回顶部↑
之前贾易弹劾苏轼出题不忠的时候,高滔滔就曾经大怒,欲加峻责。
吕公著努力开解,说贾易所言颇切直,只是惟诋大臣太甚而已,因此仅仅罢其谏职,出外通判。
而在退朝后,吕公著对范纯仁和苏油说道:“谏官所言,不可细论得失。顾主上春秋方盛,虑异时有导谀惑上心者,正敕左右争臣,不可预使人主轻言者。”
因为事涉苏轼,苏油当时也不好多说什么,只能点头称是。
然而贾易似乎铁了心要碰瓷,不过这次,注定会头破血流。
中书的反应很快,吕公著亲抓此事,苏辙的问题很快查清,纯属子虚乌有。
而苏轼的诗歌,根本写在神宗去世之前,是因为在常州买了一块山田,兴起而作,这个有当时的地契签署的时间为证。
等到军机处和学士院将给扁罐的敕令和赵煦的敕黄、学士院的诏书公布出来后,贾易、赵挺之算是彻底激怒了所有人,也让吕公著彻底看清了程颐门生的嘴脸。
贾易这是被贬不平,攀咬报复!
他如今的所为,说轻了是仍旧沉浸在过去御史言官可以风闻奏事,不讲规矩,乱开地图炮的迷梦里。
说重了,是在挑战如今大宋朝廷政治秩序的底线,是意图挑起党争!
他们就是朋党!
贾易的目的,明显是意在苏油。
然而苏油治政一年来的作为,不光光是有想法有能力,关键还不偏不倚,彻底贯彻了“三派兼用”的方针。
就连举荐有缺,每次都是一派一个,让高滔滔自行选择,绝对公允,也绝不自作主张。
苏油大公无私的表现,已经得到了朝堂上绝大多数的支持。
由他主持大局,所有人都不用担心因立场而被陷害报复,或者有能力而被刻意打压。
对于经历过王安石、蔡确、司马光执政的群臣来说,苏油简直就如黑暗政坛上的一缕宝贵阳光。
至此御史纷纷上章,力保三苏,议论贾易谄事程颐,默受教戒,附下罔上,背公死党,乞早赐降黜。
庚申,王觌奏:“苏轼、程颐,向缘小忿,浸结仇怨,于是颐、轼素所亲善之人,更相诋讦,以求胜势。
小人近乃造为飞语,有五鬼、十物、十八奸之说,大概不过取一二公义所共恶者以实其言,而馀皆端良之士也。
伏望诏榜朝堂,明示不信谗言之意,以安士大夫之心。”
丁亥,太皇太后宣谕苏元贞、孔文仲、丁骘进对,要求台谏“一心为国,勿为朋比。”
而更大的风潮,在民间掀起。
以往御史掰倒宰执,芝麻小官掰倒当朝大佬,吃瓜老百姓们基本上都是喜闻乐见。
然而这一次,开封府和杭州的老百姓出离愤怒了。
报刊杂志连篇累牍,要求朝廷以唐朝牛李党争为戒。
记者采访了开封、杭州士农工商对苏轼、苏辙和苏油的风评,有名有姓,并且将原话刊载在了报刊上。
三苏的口碑,好到爆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