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 第1067节(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之后范镇推举苏轼为谏官,可惜苏洵去世,苏轼丁忧。
  谢景温污蔑二苏利用回京官船贩卖私盐,范镇力为辩白。
  熙宁十年,苏轼自密州返京,被阻止于京外,改任徐州。
  范镇让大苏就寄住于自己在城东郊外的园子里,整整呆了两个多月。
  乌台诗案,范镇虽然已经致仕,依然上书力救三苏,被连累罚铜二十斤。
  十二平均律在朝廷得用,标志着理工之学开始影响礼制与政治,成为显学。
  而这重要的一步,也得力于赵忭、范镇和司马光的大力推崇。
  因此苏家人上下,对范镇都异常感恩,皆称“二丈”而不敢名。
  范镇胸襟开阔,洞察力极强,在政坛上一贯有高处着眼,大处着力的作风。
  其奏章上疏论政,反对冗官,要求军政、行政、财政三个系统亟须通气协调,不要互不相知,各行其是;
  特别要求赏民养民,增强国力,方能有效抵御外侮。
  否则“臣恐异日之忧,不在四夷,而在冗兵与穷民也!”
  即便到了千年以后,历史学家们评论宋代政治得失,多言“三冗”,即冗官、冗军、冗政,却空以为大宋繁华,很少从积贫积弱、贫富差距这个角度思考,曾不如千年前一古人。
  第一千五百七十四章 妖师叔祖
  可以说,这些主张,与苏油的想法是完全一致的,不过范镇没有手段去解决这些问题。
  苏油通过军机处的设立,解决了范镇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打通了各个系统的联系;
  通过各种政策措施,达到了赏民、养民、增强国力的目的,解决了“冗兵”与“穷民”的问题,并将之定立为宋朝持续不断的国策,对范镇提出的魔鬼难度的终极题,找到了答案。
  在范镇心里,这就叫“吾道不孤,大而化之”。
  认为“读史即可以经世,而致用尤艰”,自己的蜀中小老乡做到了自己都无法做到的第二条。
  所以他对苏油的欣赏,从来都是不佞于言表,常常写信称赞鼓励。
  有了这么多瓜葛,范镇的去世,对苏家人来说,也就成了大事儿。
  苏油请朝廷赠金紫光禄大夫,谥忠文。
  文忠,重点在忠,忠文,重点在文,一个小小颠倒,却也是有讲究的。
  苏辙书写《范忠文公行状》,苏轼亲撰墓志铭。
  墓志铭中评价范镇“清白坦夷,表里洞达,遇人以诚,口不言人过。
  及临大节,决大议,色和而语庄,虽在万乘前无所屈。
  平生与司马相得甚欢,议论如出一口,故当时推天下之贤者,必曰君实、景仁。”
  此外苏油还托范镇侄孙范祖禹送去丧仪,其中有银五百两,铜二十斤。
  因为当年范镇为苏轼辩白时,曾提到苏洵去世,京中朋友为苏洵凑了五百两白银,苏轼兄弟都没有接受,怎么可能贩卖私盐?
  又因为当年乌台诗案,范镇受到连累,被罚铜这个数目。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