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 第1070节(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夏,四月,甲辰,罢大礼上尊号。戊申,罢大礼使及奏告宰执加赐。
  乙巳,苏油等以久旱求罢,不允。
  丁未,朝廷再起波澜。
  知汉阳军吴处厚言:“蔡确谪过安州,不自循省,包蓄怨心,尝游车盖亭,赋诗十章,内二章讥讪尤甚。”
  奏至,左司谏吴安诗首闻其事,即弹论之;御史台纷纷跟进,交章乞正确罪。
  壬子,诏令确具析闻奏,仍委知安州钱景阳缴进确元题诗本。
  苏油完全没有想到,蔡确已经被贬得一步到位了,竟然还是发生了“车盖亭诗案”!
  因为知汉阳军的吴处厚本来和蔡确是好朋友,蔡确当政之后,吴处厚以为自己上进的机会到了,在地方上积极配合,搞得天怒人怨,结果蔡确并没有如他所愿,于是吴处厚便对蔡确暗生芥蒂。
  蔡确一辈子打雁,临老却被雁儿啄了眼,他以为吴处厚跟他还是老交情,哪里想到吴处厚处心积虑想要跟他撇清干系外加打击报复,看到蔡确给他展示的诗稿之后,立刻抓住了机会,刻意曲解,上奏朝廷。
  吴处厚的奏章里,说蔡确“五篇皆涉讥讪,而二篇讥讪尤甚,上及君亲”。
  其中第二首“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
  这里蔡确笑得不怀好意,“方今朝廷清明,不知蔡确所笑何事?”
  第五首“叶底出巢黄口闹,波间逐队小鱼忙。”
  这里是讽刺朝廷启用新人,他在这里自吹老资格。
  第八首“如带溪流何足道,沉沉沧海会扬尘。”喻国运必生大变;
  第九首“闻说桃花岩畔石,读书曾有谪仙人。”是心怀不满,认为朝廷对他处置不公;
  第十首最可怕,“矫矫名臣郝甑山,忠言直节上元间。钓台芜没知何处,叹息思公俯碧湾。”
  郝甑山时唐高宗时代的大臣郝处俊,在上元年间唐高宗想传位给武则天,郝处俊上书表示反对。
  这是把当今太后比做武则天;是心怀不满,认为朝廷对他处置不公!
  于是右谏议大夫孔文仲、左司谏吴安诗、右正言刘安世,皆上奏请求治蔡确的罪。
  高滔滔下诏让蔡确自己解释,蔡确也上书为自己申辩,将诗作的过程写得非常清楚。
  苏油、范纯仁、苏元贞上书认为这些诗文和从蔡确事后的自辩来看,蔡确本来就是吟咏山水,没有诋毁朝政的意思。
  苏油更是以乌台诗案为例子,说明诗人寄兴启赋,乃是常态,反倒是台谏小题大做。
  太皇太后言为师则,行为世范,动静皆合礼仪,升降皆依制度。
  临制以来刷新朝政,爱惜人民,虽辽人有水旱饥馑,也难免伤怀动容,命边州妥为收治,岂是武则天可比?
  虽亲私如二王、公绘,但有小过,即行黜罚,可谓大公无私,不偏不坦,岂是武则天可比?
  礼敬元老,奖拔仁臣,爱行宽政,减免天下欠逋,这是武则天能做到的?
  太皇太后与武则天,相去不啻天壤,如果因为太皇太后临朝称制,就连讥刺武则天都成了忌讳,这是将太皇太后看成什么了?
  以太皇太后的心胸、仁德、品行,会连这个都忌讳?
  苏轼也远在京师大学堂上书,认为蔡确固然是小人,但是吴处厚同样是小人,小人之间使用这样的手段相互坑害,希图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本是常态,本就是小人的惯用伎俩。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