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 第1122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怎么就做不了?”苏油不信这个邪,待到详细考察了高炉一番之后,才发现……还真有点麻烦。
  其实也不是做不了,而是再稍作改动,就会导致设备成本和技术难度的增加,不是老关头一个小作坊能够承受得了的。
  不过也不是完全一点办法都没有,比如改造高炉底部结构,增加钢壳、腰部水箱,就可以延长高炉使用寿命,最起码能够持续使用两年,大大降低造炉成本。
  不过这样一来,管理上就得精细,不能停火,必须招募伙计,施行三班倒。
  最终苏油给老关头画了个图纸,炉子减小,耐火砖加厚,这样能够保证炉内温度更高,一次性炼铁的量会少很多,但是因为连续不断,一年下来总产量会高得多,相比炼一炉毁一炉造一炉,成本也低下去不少。
  炼出的铁水含碳量高,就按照大宋最原始的办法,反复锻打成熟铁片,放入模具再浇灌铁水,就可以降低整体含碳量,经过锻打使之融合成钢材。
  这就还得有个水力锻床,将机械的力量给利用起来。
  又画了一张图纸,轴承等关键部分苏油说送老关头一套,算是接待自己的报酬,其余部件让老关头自己浇铸组装就成。
  等到给老关头解释明白,一天也就差不多了,苏油说道:“一天时间要改造工艺,难度的确有些大,差不多就只能这样。”
  第一千六百五十二章 太原
  只能这样也已经让老关头佩服得五体投地,虽然还没有实践,但是大炉改小炉连续不断产铁水的思路老关头是明白的,说白了也就是多一个进料口和出渣口,以及一个降温水箱和四块铁板,保证炉体强度的事儿。
  见到老关头喜不自胜的样子,苏油笑道:“老人家你也别以为太轻易,首先这料就得备足,不然跟不上一熄火,这炉子可就算是废了。”
  老关头笑道:“废不了,料得备足,但如果不够的话,还可以帮别的铁铺代工,收工钱。”
  苏油不禁哈哈大笑:“老人家当真是明白人啊,就你这脑筋,朝中好多官都比不上!”
  ……
  荜路褴缕,以启山林。
  接下来的路果真就变得艰难起来,又爬坡穿越了一天,终于抵达了枕恒岳,络太行,四面环山的寿阳县。
  抵达这里,就抵达了太行山分水岭的另一面,接下来就是下坡路。
  上山容易下山难,而且那路比来的时候还要难走,要离开绵蔓水河谷,跟着汉开蒲吾渠的故道,摸到洞过水河谷,再走四十里,才能抵达太原府东南的榆次县。
  榆次县就是井陉道的西部起点,走到这里,苏油心里边那股劲一松,顿时就走不动了。
  于是沈括安排,队伍又在榆次休息了一日。
  榆次离太原只有五十里,这里土地肥沃气候适宜水草丰美,而且因为可耕土地广阔,兼并不突出,老百姓的生活过得不错,有“太原门户,米面之乡”的美誉。
  苏油一觉睡到了第二天中午,吃过一碗打卤面,才终于觉得自己又行了。
  下午还找人杀了两只羊,算是犒劳一路过来的卫士,不过到了晚饭的时候,却发觉自己一点胃口都没有,只能老老实实喝小米粥。
  榆次小米粥相当不错,喝完接着睡。
  次日早上起来,苏油感觉全身都在痛,回头看看走了整整十天的巍巍太行山:“这路我是真不想再走第二次了,当年从陆路摸到夔州也没感觉这么累啊……”
  宋用臣在一边幸灾乐祸:“刚出发时,司徒不是说这路骑马走一遭还不错嘛?”
  苏油想起来就没好气:“这路你们让我修铁路?好在没听你们的。”
  沈括笑道:“如今不是勘定走北线了吗?这路不修了。”
  “修!怎么不修!”苏油恶狠狠地道:“在原有基础上加宽,好多可以连通栈桥的地方,用预制水泥改成栈桥,然后在另一边挖入山体,至少得加宽到四点五米,减小坡度,能并列两辆厢车!”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