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王诚王(2 / 3)
“娘……可我……我不能欺骗父皇……我不是他的儿子,倘若父皇知道了,他该有多伤心……母妃……儿臣……”诚王脸上悬着两条难过和伤心的泪水,“儿臣……好怕父皇会失望!真的好怕!为什么会这样?”
他从来没有这样伤心过,一直以来引以为傲的出身是假的,一直以来备受父皇鼓励和宠爱也是假的。没有那层血缘关系,他什么都不是,什么也不配得到。
“那你就更不应该被打倒。你是你父皇最骄傲和认可的孩子之一,娘知道这对一个母妃不受宠,又是庶子的皇子来说多么不容易!娘对你唯一的企盼就是你能平平安安。你父皇对你的企盼也是能成为一个太平王爷。楠儿,你什么都没做错,错得是娘当年一念之差。”
诚王泪如雨下,忽然又想到了文氏经受的一切,比自己过犹不及。攥着她的手问:“娘,你当时一定很难过吧!”
文贵妃含泪笑笑,给他抹干脸上的湿痕,“再难过也都过去了。”
“那娘……后悔吗?”
文贵妃忽然双目通红,缓缓地摇了摇头。如果能够重来一次,她想,她会选择提前结束那个小生命,而不是为了文家和自己所谓的利益强行把他生下来。
那时她还太年轻,没有办法做到爱,也根本放不下恨。但是,要他死却也并非所愿。如果不是那对霸道的母子一再相逼,不断踩踏她的自尊,挑起她刻骨的耻辱与仇恨,如果他们曾对自己哪怕有过一丝的歉疚和悔恨。她都会选择留下那个孩子,哪怕老死不相往来。可是他们没有。
自私自利是他们的天性,刻薄寡恩是他们的遗传。这对母子即便被推上高位,所作所为仍是那么让人不齿和轻贱。
可怜那老太婆蒙昧一世,被小儿子欺,被大儿子弃,至死都不明白为什么。看着她的生命即将流逝,文贵妃其实很想坐下来和她好好谈一谈,回首回首往事,掰扯掰扯是非。不过,执迷的人到死都是执迷的,听她死前还在惦记让小儿子的“骨血”登上皇位,文贵妃突然有点可怜她。由她的可怜联想到自己的可怜。那一刻,她其实不那么恨了。她只是觉得好险,差点自己就变成了和她一样自私自利的人。
也许是因为同为经历过创伤的女人的那最后一点同情和怜悯,她最后劝她不要再想了,想再多也没用,因为那个小生命早已经不在了。激起的震惊和愤怒可想而知。可笑吧,尽管发了许多誓,她终究没有和那老太婆一起去死。也许是因为不值得。也许她早就已经死过许多次,反而不想死了。是她自己始终放不下,被欲望反噬了自己。
诚王看着她怔忡的神色,有点担忧,晃了晃她的袖子。文贵妃回过神来,捧着诚王冰凉带泪的脸:“起来吧,别在地上跪凉了。”
”是!”诚王抹把眼泪站起来,立在母亲面前。文贵妃照例给他整理了衣襟,温柔道:“娘和你一块出去,不用怕,娘会一直陪着你!”
“嗯!”
文贵妃示意宫人把敦王请进来。敦王神清气爽地迈进了殿里,先是拜见了文贵妃,又笑嘻嘻地朝李靖楠打招呼:“三弟,你可让我好找,父皇在灵宫问起你,原来你跑到文母妃这儿来啦!走,跟我见父皇去。”
诚王看了母妃一眼,后者温和道:“去吧,你们先去,我随后就到。”
兄弟两个一前一后出了宫,敦王忽然一脸玩味地打量他,“哟,三弟这是怎么了?怎么这眼睛都红了。是不是还在为太后伤心?要是皇祖母知道三弟对她这般情深义重,肯定会十分安慰,这个孙子可真没白疼,哥哥可是真羡慕你哩!我就没这么好的福气,让父皇和皇祖母都喜欢。”
如果是以前听了这话,诚王只会当做客套,之后便毫不在意。可是现在听他说得每一个字,仿佛都伴随着深深的挖苦和嘲笑。就像在密洞里时听他说出“小杂种”时的那样。那么轻蔑,嘲讽,趾高气扬。他的自尊仿佛被人狠狠地踩在了泥里,再也拔不出来。
见他没说话,敦王也不以为忤。看看前后都没人,他忽然神神秘秘道:
“三弟可曾想过父皇这次为何那般对皇姐?连为太后守灵都不让她参加?”
“我不知。”敦王极力克制着自己的不耐烦,没有感情地回应。
“我倒是觉得三弟的机会来了。”
“什么机会?”
“咱们是兄弟,有些话我也不妨直说了。打前年起,父皇已经有了废储的意向,今年是彻底摆到明面上来了。不让皇太女守灵,连我们都觉得过分,父皇为什么偏偏这么做呢?我猜,这是父皇打算废储的一个征兆。如果东宫被废,依照父皇对三弟的重视程度,这继任太子人选非三弟莫属了。所以我说三弟的机会来了。”
李靖楠心里冷笑两声,寻思母妃所料不错,这敦王果然居心不良。他抓住自己的把柄,自以为胜券在握,就想撺掇他对付东宫,好坐收渔利。
李靖楠眼波不动,严肃道:“二哥慎言,父皇究竟有没有废储的意向,不是你我所能窥探的。何况,有长姐和二哥在,臣弟安敢觊觎储位?就算父皇不满皇姐,这储位也轮不到我。论功论长,都该是二哥居首。”
敦王一副浑不在意的样子,“咱兄弟还分什么彼此,谁居首不都一样么!哥哥不妨跟你直说了,只要是咱们兄弟,无论是谁当太子,哥哥都愿退位让贤。重要的是绝不能让李氏江山落入外人之手。”
“皇姐也姓李,并不算外人。”
“皇姐确实不是外人,但那李州煊呢?百年之后,玉瑞江山岂不是落在了涂家手里?我暗自揣测,父皇当年重病下立皇太女为嗣,一是因为先太子刚死,父皇爱屋及乌,加之对先皇后旧情难忘,所以把一腔心血全都寄托在皇太女身上。二是当时咱们都还太小,立长君为嗣是没办法的办法。后来父皇痊愈后,渐渐明白过味儿来,立女儿为嗣,终究要把江山托付给外人。加之对先皇后的思念之情日渐转淡,皇姐即便再好,他也看不顺眼了。所以又想起了立儿子。依我说,老祖宗之所以定那家法是有道理的,父皇直到近年才明白,女儿终究不是传后人。”
“可你我终究是从孝祖,懿宗等几位女皇的血脉中传下来的。这又该当何论?” ↑返回顶部↑
他从来没有这样伤心过,一直以来引以为傲的出身是假的,一直以来备受父皇鼓励和宠爱也是假的。没有那层血缘关系,他什么都不是,什么也不配得到。
“那你就更不应该被打倒。你是你父皇最骄傲和认可的孩子之一,娘知道这对一个母妃不受宠,又是庶子的皇子来说多么不容易!娘对你唯一的企盼就是你能平平安安。你父皇对你的企盼也是能成为一个太平王爷。楠儿,你什么都没做错,错得是娘当年一念之差。”
诚王泪如雨下,忽然又想到了文氏经受的一切,比自己过犹不及。攥着她的手问:“娘,你当时一定很难过吧!”
文贵妃含泪笑笑,给他抹干脸上的湿痕,“再难过也都过去了。”
“那娘……后悔吗?”
文贵妃忽然双目通红,缓缓地摇了摇头。如果能够重来一次,她想,她会选择提前结束那个小生命,而不是为了文家和自己所谓的利益强行把他生下来。
那时她还太年轻,没有办法做到爱,也根本放不下恨。但是,要他死却也并非所愿。如果不是那对霸道的母子一再相逼,不断踩踏她的自尊,挑起她刻骨的耻辱与仇恨,如果他们曾对自己哪怕有过一丝的歉疚和悔恨。她都会选择留下那个孩子,哪怕老死不相往来。可是他们没有。
自私自利是他们的天性,刻薄寡恩是他们的遗传。这对母子即便被推上高位,所作所为仍是那么让人不齿和轻贱。
可怜那老太婆蒙昧一世,被小儿子欺,被大儿子弃,至死都不明白为什么。看着她的生命即将流逝,文贵妃其实很想坐下来和她好好谈一谈,回首回首往事,掰扯掰扯是非。不过,执迷的人到死都是执迷的,听她死前还在惦记让小儿子的“骨血”登上皇位,文贵妃突然有点可怜她。由她的可怜联想到自己的可怜。那一刻,她其实不那么恨了。她只是觉得好险,差点自己就变成了和她一样自私自利的人。
也许是因为同为经历过创伤的女人的那最后一点同情和怜悯,她最后劝她不要再想了,想再多也没用,因为那个小生命早已经不在了。激起的震惊和愤怒可想而知。可笑吧,尽管发了许多誓,她终究没有和那老太婆一起去死。也许是因为不值得。也许她早就已经死过许多次,反而不想死了。是她自己始终放不下,被欲望反噬了自己。
诚王看着她怔忡的神色,有点担忧,晃了晃她的袖子。文贵妃回过神来,捧着诚王冰凉带泪的脸:“起来吧,别在地上跪凉了。”
”是!”诚王抹把眼泪站起来,立在母亲面前。文贵妃照例给他整理了衣襟,温柔道:“娘和你一块出去,不用怕,娘会一直陪着你!”
“嗯!”
文贵妃示意宫人把敦王请进来。敦王神清气爽地迈进了殿里,先是拜见了文贵妃,又笑嘻嘻地朝李靖楠打招呼:“三弟,你可让我好找,父皇在灵宫问起你,原来你跑到文母妃这儿来啦!走,跟我见父皇去。”
诚王看了母妃一眼,后者温和道:“去吧,你们先去,我随后就到。”
兄弟两个一前一后出了宫,敦王忽然一脸玩味地打量他,“哟,三弟这是怎么了?怎么这眼睛都红了。是不是还在为太后伤心?要是皇祖母知道三弟对她这般情深义重,肯定会十分安慰,这个孙子可真没白疼,哥哥可是真羡慕你哩!我就没这么好的福气,让父皇和皇祖母都喜欢。”
如果是以前听了这话,诚王只会当做客套,之后便毫不在意。可是现在听他说得每一个字,仿佛都伴随着深深的挖苦和嘲笑。就像在密洞里时听他说出“小杂种”时的那样。那么轻蔑,嘲讽,趾高气扬。他的自尊仿佛被人狠狠地踩在了泥里,再也拔不出来。
见他没说话,敦王也不以为忤。看看前后都没人,他忽然神神秘秘道:
“三弟可曾想过父皇这次为何那般对皇姐?连为太后守灵都不让她参加?”
“我不知。”敦王极力克制着自己的不耐烦,没有感情地回应。
“我倒是觉得三弟的机会来了。”
“什么机会?”
“咱们是兄弟,有些话我也不妨直说了。打前年起,父皇已经有了废储的意向,今年是彻底摆到明面上来了。不让皇太女守灵,连我们都觉得过分,父皇为什么偏偏这么做呢?我猜,这是父皇打算废储的一个征兆。如果东宫被废,依照父皇对三弟的重视程度,这继任太子人选非三弟莫属了。所以我说三弟的机会来了。”
李靖楠心里冷笑两声,寻思母妃所料不错,这敦王果然居心不良。他抓住自己的把柄,自以为胜券在握,就想撺掇他对付东宫,好坐收渔利。
李靖楠眼波不动,严肃道:“二哥慎言,父皇究竟有没有废储的意向,不是你我所能窥探的。何况,有长姐和二哥在,臣弟安敢觊觎储位?就算父皇不满皇姐,这储位也轮不到我。论功论长,都该是二哥居首。”
敦王一副浑不在意的样子,“咱兄弟还分什么彼此,谁居首不都一样么!哥哥不妨跟你直说了,只要是咱们兄弟,无论是谁当太子,哥哥都愿退位让贤。重要的是绝不能让李氏江山落入外人之手。”
“皇姐也姓李,并不算外人。”
“皇姐确实不是外人,但那李州煊呢?百年之后,玉瑞江山岂不是落在了涂家手里?我暗自揣测,父皇当年重病下立皇太女为嗣,一是因为先太子刚死,父皇爱屋及乌,加之对先皇后旧情难忘,所以把一腔心血全都寄托在皇太女身上。二是当时咱们都还太小,立长君为嗣是没办法的办法。后来父皇痊愈后,渐渐明白过味儿来,立女儿为嗣,终究要把江山托付给外人。加之对先皇后的思念之情日渐转淡,皇姐即便再好,他也看不顺眼了。所以又想起了立儿子。依我说,老祖宗之所以定那家法是有道理的,父皇直到近年才明白,女儿终究不是传后人。”
“可你我终究是从孝祖,懿宗等几位女皇的血脉中传下来的。这又该当何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