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3章 黑暗的性格源自于悲伤的过去,但法(6 / 9)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双重的痛让哈维·登特放弃了“对公正的狂热追求”,转而变成了一个彻底的机会主义者,他追踪并拷问所有牵涉到瑞秋之死的人,并通过抛硬币来决定对方的生死。
  “光明骑士”变成“双面骑士”,这看起来令人心痛,但这并非偶然。
  影片显示,他很早就有一个绰号“双面人”,而他一直喜欢抛硬币,他表现出的“对公正的狂热追求”不过是一面而已,而他的另一面早就存在,小丑的逻辑“没有迫不得已的时候,谁不想正义凛然?”可以不折不扣地用在他身上。
  可以说,哈维·登特并不是在追求“光明”,而是他发现,他可以通过追求光明来追求影响力,他通过“对公正的狂热追求”成为哥谭市民的偶像,他也通过替蝙蝠侠背黑锅而终于获得了瑞秋的爱。这是极大的好处。
  然而,瑞秋死了,他的生存逻辑也随之一下子被颠覆了。
  从这一点看来,他与蝙蝠侠只是“形似而神离”,通俗说来,就是他看上去与蝙蝠侠很像,但本质上有根本差异。
  这一差异是,蝙蝠侠对影响力没有兴趣,他追求的是正义。
  影片最后,他甘愿替哈维·登特背黑锅,将这位“光明骑士”的杀业承担在自己身上,不惜令人们以为他已破了杀戒。
  但他愿意承担这一切,而让哥谭人去迎接光明,这不是一个表现出来的英雄,而是一个真实的英雄。
  重要的不是形式,重要的是灵魂,这是小丑和蝙蝠侠的共同之处。
  并且,尽管小丑似乎没有任何底线,并说自己是“混乱的代理人”,说他憎恨秩序,但他想营造的世界仍然是有秩序的。
  他想让世界恐惧,这不过是他的“内在的暴虐的父亲”折磨他的“内在的受虐的小男孩”的外化而已。
  他曾服膺于父亲的逻辑,认同了那个“内在的暴虐的父亲”,而他也希望整个世界和曾经的他一样,屈从于这种暴力之下。
  但是,他的内心深处的那个小男孩又惧怕这一点的实现,因为这意味着他的所有世界都将陷入黑暗,将不再有任何光亮。
  所以,当有人真的想暴露蝙蝠侠的真实身份时,他却向这个人发出了追杀令。
  甚至,我想,即便蝙蝠侠真的没有了抵抗能力,任他宰割时,他会放弃。
  或者,他会杀掉这个蝙蝠侠,然后再去找下一个蝙蝠侠。
  如果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蝙蝠侠的话,他会舍不得杀的。
  这不只是为了不断斗下去而活在“一个不那么无聊的世界”,也是他内心深处那个小男孩的一点微弱而坚定的呼声。
  他,“无恶不作”,但,我喜欢他!】
  影评发完之后,得到无数影迷点赞,大卫志得意满。
  但很快,他发觉,自己好像是推波助澜的帮凶,在参与并推动平阳王部署的深渊计划。
  看过首映的影评人詹姆斯也把自己的第二版影评发了出来。
  【我在此不是想否认大家对于这部电影的看法。
  只是我看的角度和大家不一样。
  其实小丑在电影里说的话并不是重点,什么两个对立,什么光明阴暗面,只是电影要表现的戏剧化而已。
  很多人没有看出来,小丑说这些话真正的目的。
  纵观全局,这只是小丑在玩一个心理战而已。
  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经过精心布好的局。
  他的目的,并不是像他说的一样,这才是这部电影吸引我的地方。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